三伏灸,如何选择穴位?

彭飞鼎医生 发布于2025-06-28 07:33 阅读量374

本文由彭飞鼎 副主任中医师 原创

作者  彭飞鼎  副主任医师


图片发自160App

一、通用培元穴

适合所有体质,固本培元,提升阳气  

1. 大椎穴(督脉)  

  定位:低头时颈后最凸起的骨头下方凹陷处  

  功效:通阳散寒,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2. 神阙穴(任脉)  

  定位:肚脐

  功效:温补元气,调理脾胃虚寒(需隔姜灸)  

3. 关元穴(任脉)  

  定位:肚脐下3寸(四横指)  

  功效:补益肾气,改善宫寒、腰膝酸软  

> ✅ 操作建议:每穴灸15-20分钟,初伏连灸3天激活阳气

二、对症加强穴

❄️ 寒湿体质(怕冷、腹泻、水肿)  

    命门穴(督脉):脐正对后背处,温肾散寒  

    阴陵泉(脾经):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凹陷,祛湿利水  

    丰隆穴(胃经):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化痰祛湿  

呼吸系统(哮喘、鼻炎、易感冒)  

  肺俞穴(膀胱经):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穴(膀胱经):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天突穴(任脉):胸骨上窝中央,止咳平喘  

妇科问题(痛经、宫寒、带下)  

    八髎穴(膀胱经):骶骨后4对孔穴,温煦胞宫  

    三阴交(脾经):内踝尖上3寸,调经养血  

关节疼痛(肩周炎、老寒腿)  

    阿是穴:疼痛局部取穴  

  足三里(胃经):外膝眼下3寸,通络止痛  

三、三伏分期配穴策略

  初伏 | 开泄腠理,驱表寒  | 大椎+肺俞+风门|

  中伏 | 深挖伏邪,化里湿  | 神阙+阴陵泉+丰隆 |

  末伏| 固本培元,防秋病  | 关元+足三里+肾俞 |

>  每伏连续灸3-5天,症状重者中伏加强灸(7-10天)

四、禁忌与注意事项

1. 禁用人群:  

    高热/实热证(舌红苔黄、便秘尿赤)  

    皮肤溃烂、出血倾向、孕妇腰腹部  

2. 操作规范:  

    艾条距皮肤3-5cm,温热不烫为度  

    灸后2小时勿碰冷水,忌直吹空调  

3. 排病反应:  

  局部痒/红疹(寒湿外排)→ 可继续灸 

  严重皮肤过敏反应,或者呼吸道过敏反应者,    不可以继续艾灸

  头晕咽痛(灸量过大)→ 暂停并饮用绿豆汤  

增效搭配建议

    隔物灸:脾胃虚寒用【姜片垫神阙】,寒咳用【蒜泥垫大椎】  

    药灸协同:呼吸疾病可配合白芥子、细辛等穴位贴敷(三伏贴)  

小 结

  三伏灸如借天时驱陈寒,选穴如调兵布阵——大椎为阳气之关,神阙乃先天之本,关元藏后天精气。三者成三角之势,可筑人体“小太阳”。寒湿重者加丰隆阴陵泉引水下行,咳喘者取肺俞膏肓开宣肺气,女子必灸八髎温养胞宫。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