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宝妈经验分享】多次流产+生化,谈谈是如何战胜免疫问题成为升级当妈的

连若纯医生 发布于2024-02-27 15:25 阅读量426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2NTE2MQ==&mid=2247525896&idx=1&sn=224eee9f44c1a6b7efff37c8fb

吴女士自开始备孕起就踏上了坎坷求子之路,

一年半时间内经历了3次自然流产,1次生化妊娠丢失,

外院治疗多年未成功来至我院生殖免疫科就诊,

我科经排查其反复流产病因后对症用药,

成功自然妊娠,如愿升级当妈妈。




多次流产,孕梦难圆

吴女士2018年结婚,婚后即开始备孕。


第一次怀孕6+周时B超提示宫内单胎妊娠,孕10周复查B超示胚胎停育,行清宫术结束妊娠。


第二次怀孕结局为生化妊娠丢失。


第三次怀孕时B超提示宫内可疑妊娠囊10×6mm,考虑胚胎停育,无奈再行清宫术结束妊娠。


可惜2次早期流产均为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查以排除胚胎因素。但经历3次早期妊娠丢失后,吴女士到处寻医,在外院经过积极检查及治疗后仍保胎失败。



第四次怀孕时孕6+周B超示宫内单胎存活,孕10+周复查B超提示胚胎停育,这次吴女士为了保护内膜,在医生指导下行药流,并且查绒毛染色体未见异常,后因药流不全还是做了清宫手术。


生殖免疫治疗后,圆梦中泌

我科连若纯主任接诊后,给予制定了诊疗计划:完善流产病因筛查→免疫干预→备孕。


我科完善免疫相关血液检查及内膜免疫细胞检查发现内膜CD56、血液NK细胞比例升高,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备孕当月月经干净后服用阿司匹林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带来的血栓风险、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口服及宫腔灌注治疗以降低内膜CD56、血液NK细胞比例值。


患者经治疗后复查内膜CD56、血液NK细胞比例有所下降。予甲泼尼龙片巩固治疗同步开始B超监测指导同房,以增加受孕概率。


一个月经周期后患者返院报喜,已成功自然妊娠。



再回中泌,收获二胎宝宝

妊娠后患者继续于我科门诊保胎治疗,考虑患者孕前存在血栓形成风险,孕期予以监测易栓症相关指标,发现患者存在高凝倾向,并分别予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保胎治疗,后病情稳定停用低分子肝素,维持服用阿司匹林至孕35周。


最终于孕39周时顺产一女,得偿所愿。


2023年3月,吴女士再次来到我科,原来她这次已经自然妊娠了,怀上二胎本是开心的事,吴女士反而担忧起来:外院B超提示胚胎发育偏慢,HCG也没翻倍。


连若纯主任再次给予评估:D二聚体异常升高,NK细胞数量及毒性都正常。


考虑吴女士仍存在高凝倾向风险,给予注射低分子肝素保胎,复查B超结果正常,HCG正常翻倍。多次监测易栓症项目正常,停用低分子肝素,口服阿司匹林维持治疗,现吴女士已妊娠20周,产检正常,安心养胎,期待二胎宝宝的到来。





总结


1、 怀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使胚胎成功着床并建立健康的妊娠,母体免疫系统必须耐受胎儿这种同种异体抗原即形成母胎免疫耐受。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自然状态下,能参与抗感染及免疫调节,若其功能异常则会导致母体免疫细胞攻击胚胎导致反复着床失败或反复流产。


2、 孕期血液高凝状态会导致胎盘血流阻力增高、微血栓形成、胎儿宫内缺氧等,所以需定期监测孕妇凝血状态以排查有无相关并发症,确保宫内胎儿免受影响。


3、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往往多因素所致,需结合病史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而不可“照本宣科”。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即使保胎成功,再次妊娠仍有流产风险,需重新评估,在医生指导下备孕及保胎,避免再次发生自然流产。





连若纯主任

个人简介:

博士,生殖免疫诊疗科主任,广东省免疫协会生殖免疫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生殖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整合生殖医学会专委会委员,深圳市风湿病专委会委员。


擅长领域:
对生殖免疫理论与实验室技术有较强的基础。擅长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并应用于复发性流产及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的临床治疗。目前从事传统中医药及物理治疗在生殖免疫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易栓症妊娠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


学术成果:
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共1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受邀去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张锡敏

个人简介: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八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妇科学方向,公共营养师三级。师从四川省名中医曾倩教授,先后于广东省中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学习。

业务领域: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先兆流产、不孕症等疾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生殖免疫相关病因及诊疗技术研究。

学术成果:
发表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编著作1部,参与研究省级科研课题1项。





END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