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出游,这份五官健康攻略请保存

曾宪海医生 发布于2025-10-01 20:58 阅读量84

本文由曾宪海原创

十一来临,作为一年中最长的假期相信大家的日程都是满满的亲友聚会、举家旅游大吃大喝、逛街购物……

但是,在出游期间,别因为五官疾病影响了您的好心情,这份健康攻略请您查收!一、耳朵篇

中耳炎



图片发自160App


中耳炎(otitis media),指的是发生在中耳部位的感染,即病毒或细菌引起鼓膜后面区域的炎症。此外在坐飞机、潜水时可能会因为气压不平衡,产生航空性中耳炎。

如何预防?

1.尽量保持耳道的干燥、卫生,避免洗澡的时候耳道进水。

2.平常尽量避免感冒、受凉,避免鼻炎、鼻窦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上下呼吸道的感染,尽量不要擤鼻涕,以免鼻涕分泌物逆流进入鼓室内,诱发中耳炎。

3.如果有反复的鼻塞,张口呼吸打呼噜,临床上需要检查是否存在腺样体肥大,排除腺样体肥大堵塞咽鼓管咽口,诱发中耳炎的可能。

突发性耳聋




图片发自160App



简称突聋,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分贝。

如何预防?

1.规律锻炼,调整心态,避免焦虑、紧张;2.戒烟、戒酒;

3.养成健康而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劳;

4.增强体质,避免受寒、过热等;

5.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

二、鼻子篇

过敏性鼻炎

秋季是空气中花粉浓度最高的季节,且气候忽冷忽热,容易引起过敏性鼻炎。避免过敏性鼻炎发作,需要做好预防工作:

1.远离过敏原:比如远离花粉,定期清洗床品,出门戴口罩和墨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敏性鼻炎发作。




图片发自160App



2.脱敏治疗:若过敏性鼻炎一到秋季反复发作,可以到医院做过敏原测试,必要时做脱敏治疗。

3.适当锻炼身体:外出回来可以冲洗鼻腔,多吃高蛋白的食物,避免熬夜,提高身体免疫力。

鼻出血

秋季节空气干燥,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逐渐降低。呼吸时,鼻黏膜分泌的液体挥发更快,毛细血管壁弹性降低、变得脆弱,容易引起鼻出血。其中,儿童鼻出血最为常见。

一旦出现鼻出血情况:




图片发自160App



1.切忌不要仰头止血,否则血液回流会堵塞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正确做法是:安静坐下,身体稍向前倾,用食指和拇指把双侧鼻翼压向鼻中隔3-4分钟,同时可以在鼻根部敷比较凉的毛巾,敷一段时间,大部分的出血都能控制住。

3.若鼻腔反复出血,血流量较大,应及时就医。

三、咽喉篇

咽喉炎




图片发自160App



假期亲朋好友聚会,难免会大鱼大肉、饮酒吸烟。食用过多辛辣食物会刺激咽喉,诱发咽喉炎,导致咽部灼热、发炎,咽喉肿痛。

如何预防?

1.避免感染:减少近距离接触,分餐饮食,避免外出活动,与家人的生活用品分开;

2.避免物理化学因素:尽量远离粉尘、烟雾等刺激性环境,做好防护;

3.注意保护声带:避免长时间说话及大声呼喊,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4.避免过敏反应:远离过敏原;

5.避免机械性损伤:吃东西细嚼慢咽,避免吞咽异物,日常注意安全,防止咽喉部外伤;

6.提高免疫力:均衡营养,适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鱼刺卡喉

鱼肉好吃,刺难挑”,不要边吃边侃大山。

常见误区:万一不幸被鱼刺卡到时,千万不要想着吞馒头、饭团、喝醋的方式尝试把鱼刺软化或咽下去,因为刺就像一个钉子,吞咽动作可能会将它刺的更深更结实,所以不要冒险,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可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正确做法:

1.立即停止下咽;

2.含水做漱口动作,尝试是否可把鱼刺漱出;

3.如果不成功,尽快去医院就诊。(不少人可能会尝试把鱼刺咳出来,但如果咳了两下发现没有效果,不建议继续尝试。反复咳嗽可能加剧咽喉充血,增加疼痛。)

四、眼睛篇

视疲劳

假期宅家追剧、刷手机、打游戏,一坐就是几小时?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容易导致:

眼睛干涩、酸胀、视物模糊头晕头痛、注意力下降加重近视(尤其是青少年)

护眼建议:

1.遵循“20-20-20”法则:每看屏幕20分钟,抬头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物体,持续至少20秒。




图片发自160App



2.控制使用时间:每天电子屏幕使用总时长尽量不超过4小时,儿童青少年更应减少。

3.调整屏幕亮度与角度:避免过亮或过暗,屏幕略低于眼平线,减少眨眼减少带来的干眼。

红眼病

节日期间人群密集,聚餐、KTV、游泳等活动中,细菌、病毒传播风险增加,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极易流行。

症状包括:眼红、异物感、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泪,传染性强!




图片发自160App



如何预防?

1.勤洗手,不用脏手揉眼睛。

2.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眼部化妆品等个人物品。

3.游泳时佩戴泳镜,避免池水刺激或感染。

4.若家人出现“红眼”,应严格隔离,及时就医,避免家庭传播。

青光眼

节假日聚餐频繁,饮酒、熬夜、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远视眼及有家族史者。




图片发自160App



警惕症状:突发剧烈眼胀、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看到灯光有“彩虹圈”。

预防建议:

1.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每次不超过300ml,分次饮用)。

2.少饮酒、不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

3.避免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中看手机(如关灯刷视频)。

4.有青光眼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假期也应保持规律作息。

给眼睛做好“防晒”

秋季阳光依然强烈,尤其是海边、高原、雪地等环境,紫外线反射强烈,易引发电光性眼炎或加速白内障发展。




图片发自160App



预防建议:

1.外出佩戴正规防紫外线的太阳镜(UV400标准)。

2.戴宽边帽或使用遮阳伞,减少强光刺激。

3.沙尘天气注意防护,可佩戴密封性较好的护目镜。

五、牙齿篇

合理膳食,减少甜食摄入

过多的甜食摄入是牙齿健康的大敌。糖果、蛋糕、饮料等含糖食品容易在口腔中残留,被细菌分解后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引发龋齿。




图片发自160App



预防建议:

1.注意控制甜食的摄入量;

2.尽量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

3.吃完甜食后要及时漱口或刷牙,减少糖分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

坚持口腔清洁,预防牙菌斑

口腔清洁是保护牙齿的基础。假期由于饮食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口腔环境容易发生变化,牙菌斑的滋生速度也会加快。

预防建议: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1.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不少于两分钟;

2.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等工具清洁牙缝和牙面;

3.饭后漱口,冲刷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避免用牙咬硬物

很多人喜欢用牙齿开瓶盖、咬坚果等硬物,但这些行为都可能对牙齿造成损伤。牙齿虽然坚硬,但也有其承受极限。长期用牙咬硬物容易导致牙齿磨损、崩裂甚至折断。

预防建议:




图片发自160App



遇到硬物时尽量使用工具代替牙齿,保护牙齿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熬夜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对牙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熬夜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容易趁机作乱,引发牙龈红肿、牙龈出血、牙齿肿痛等口腔问题。




图片发自160App



预防建议:

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增强身体免疫力;

2.平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除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同时每年可以进行1-2次的专业洁牙。

牙外伤

节假日期间,孩子活动增多,足球、滑板、轮滑、自行车等对抗性或高速运动,奔跑、攀爬、追逐等行为,容易导致摔倒、碰撞,牙外伤的风险也悄然增加。

预防建议:

1.建议家中家具棱角加装防撞条,地面铺防滑垫,此外应避免在硬质地面上追逐打闹和投掷危险物品;

2.在进行对抗性或高速运动时,务必帮助孩子佩戴定制运动防护牙托+头盔。

应急处理:


图片发自160App



如果孩子的牙齿不小心意外磕掉,建议将脱落的牙齿放入纯牛奶、生理盐水或舌下中保存,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牙外伤急救黄金时间为30分钟。

国庆出行,是为了玩得更尽兴。希望我们的健康提示能帮您保持健康,度过一个愉快的国庆假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