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腺样体“收割”高峰,到底割不割?

曾宪海医生 发布于2024-01-10 17:23 阅读量11564

本文由曾宪海原创

假期是小朋友们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的高峰期。腺样体到底切还是不切呢,很多家长也都在犹豫,今天看了这篇文章你再做决定。


什么是腺样体?


腺样体位于鼻咽顶部和后壁的交接处,是一种淋巴组织,像半个剥了皮的橘子瓣,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大。2岁-6岁时腺样体增殖旺盛,10岁以后逐渐萎缩。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多认为,孩子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炎-鼻窦炎、免疫因素等影响较大。


腺样体肥大有什么症状?




怎样确定腺样体是否肥大?


主要通过鼻咽镜检查,可以直观评估腺样体大小。如果孩子无法配合,可以进行鼻咽部侧位片或CT检查。


腺样体面容是怎么形成的呢?



正常情况下,吸气时气流从前面的鼻孔吸入,可以顺利地从鼻子的后端通过,进入到气管内。


当腺样体肥大时,肥大的腺样体像闸门一样堵住了后鼻孔这个通道,为了获得足够的气体,只能张嘴呼吸。张嘴呼吸时气流会直接冲击上硬腭,改变了硬腭、口鼻腔肌力的平衡,长此以往将阻碍孩子硬腭的正常向下发育,从而形成硬腭的腭穹窿高拱。



当用力吸气时,面部咬肌会收缩,导致上颌变长,眼距变宽;长期张嘴呼吸,闭唇肌功能降低,进而导致嘴唇变厚变短,上唇上翘,牙齿外龅,开唇露齿等形态异常,并伴有下颌后缩,面部缺乏表情,形成了“腺样体面容”。


张嘴呼吸就一定会形成腺样体面容吗?

闭口贴能用吗?


张嘴呼吸不一定会出现腺样体面容,孩子感冒、鼻炎、鼻窦炎等造成鼻腔阻塞情况时也可能会出现张嘴呼吸。只有腺样体肥大的孩子,长期的张嘴呼吸才有可能导致腺样体面容,而且随着腺样体肥大患病时间的推移,腺样体面容会越来越明显。




市面上的闭口贴,使用的前提是一定要保持鼻腔完全通畅,否则封上嘴巴,可能会导致缺氧或窒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腺样体切还是不切?


腺样体切还是不切,主要考虑腺样体的大小和孩子的临床症状。


轻、中度的腺样体肥大,张嘴呼吸、打鼾等症状比较轻的,可先行保守治疗6-12周,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除。



腺样体肥大伴有明显的打鼾、睡眠憋气等阻塞症状,或者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反复发作的,也需要考虑手术切除。


对已出现腺样体面容的患儿,可以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但是已出现的腺样体面容术后不会逆转,而且由于患儿面部结构的改变,手术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可能还需要结合口腔科治疗。


不是说腺样体10岁以后会萎缩吗,

我们再等等行吗?


坐等其萎缩,是有风险的。



如果腺样体肥大已经引起呼吸道阻塞和睡眠缺氧,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而且由于周围炎症的反复刺激,腺样体可能无法自然萎缩。如果一直等,可能等到最后腺样体都没有萎缩,而孩子的发育也受到了不可逆的影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所以,腺样体过度肥大,还是要积极治疗。


腺样体切除术前要做哪些检查?


腺样体切除手术,现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手术了。


现在多是医生通过内镜,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精准切除,不会对面部有损伤,也几乎不流血,手术时间很短,术后孩子一般没有明显疼痛感,术后护理也并不困难。




当然,再小的手术也有风险。只不过权衡利弊,手术仍然是获益更多的。


腺样体切掉会不会影响免疫力?


不会。人体免疫系统有多种器官、组织和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腺样体在其中占的比重很小。而且,当腺样体已成为病灶,造成呼吸阻塞、炎症性疾病反复发作,甚至形成了腺样体面容,这个时候进行手术切除是利大于弊的。


麻醉会不会有副作用?

小朋友智力会有影响吗?


如今麻醉技术已非常成熟,不会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腺样体手术后会复发吗?


有可能,但是概率比较低。相关数据显示,再次接受腺样体手术的概率为千分之一左右。


术后多久会恢复,吃的要注意什么呀?


麻醉醒来以后大多数孩子即可正常生活,少数有轻微咽痛,一般2-3天可以缓解。术后2周内可能仍会有打鼾症状,待术腔黏膜消肿后症状多会慢慢好转。




术后当天通常进食半流质,出院后多可正常饮食,食物种类没有严格限制,避免过硬、过烫即可。


术后多久可以上学?

能运动吗?


一般等到孩子没有明显疼痛、出血等不适,精神状态良好就可以上学了。考虑到幼儿园、学校环境增加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可以居家休息1周,1周内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术后可以洗鼻子吗?

喷鼻药怎么用啊?


可以洗。洗鼻子之后不要马上用喷鼻药,要等鼻腔里的水排干净后再喷药(否则会影响药物浓度)。




喷药时,保持自然头位,头稍前倾,拇指拖住瓶底,食指、中指夹住喷头两侧。置入喷头前端即可。喷头要指向鼻腔的外侧壁,不要对着中间的鼻梁骨(否则药物会刺激鼻中隔黏膜引起鼻出血,甚至鼻中隔穿孔)。


年龄较大患儿自己喷药时,可采用双手交叉式操作,左手喷右鼻腔,右手喷左鼻腔,喷时轻轻用鼻吸气,避免用力吸鼻(用力大时会把药物吸到喉咙,影响药物作用,且药苦)。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