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磨人的“聪明洞”——耳朵上的小孔

曾宪海医生 发布于2023-10-12 15:11 阅读量1526

本文由曾宪海原创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人耳朵上长有一个小孔,老一辈的人把它叫做“仓眼”,认为有这个小洞的孩子是“富贵命”,将来吃穿不愁;也有人叫它“聪明孔”,认为这个孩子以后会很聪明。

      其实在医学上这个“洞”被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先天性外耳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从表面上来看,耳前瘘管可能就是一个小洞,里面可是“别有洞天”,内里结构还是比较复杂的,其内部深浅不一,可长可短,并且有的还有分支,有的长的瘘管可以穿到外耳道的深部,甚至到耳后。

      这种瘘管的内层为上皮组织,可分泌皮脂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发现耳瘘口有分泌物流出的原因。

      多数耳前瘘管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瘘管多为单侧耳,也可为双侧耳。

      存在耳前瘘管的人中,大部分可能一生都没有任何感觉,部分人按压小眼儿会有少量白色、有臭味的分泌物流出,有时也可以发痒。还有少数人会继发感染,局部发生红肿热痛、流脓,并反复发作形成瘢痕。这时,就要在控制感染后进行手术治疗。


患有耳前瘘管的人请注意:

1.不可挤压,如果主动挤压,容易造成感染。

2.不可用尖锐的物品掏耳洞。窦道的分泌物不是用工具能掏出来的,而且尖锐物品容易刺破窦壁,形成新的窦道,引发感染加重。


耳前瘘管感染了怎么办?

1.反复发生感染的瘘管、因感染引起皮肤破溃者,应先控制急性炎症再行手术。

2. 局部有脓肿形成者应先切开引流,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

3.对于感染反复发作,保守治疗不能彻底控制者,可在感染期内进行手术。


      耳显微镜下瘘管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以及术后复发率低的优势。且术后患者复发情况极少,复发后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恢复情况均良好。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