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痒了,就要掏耳朵
耳朵里面有声音,也要掏耳朵
耳朵里面进了水,再掏一掏
只要有空,就掏一掏耳朵
这,是不是你的日常?
那耳朵是否真的需要掏呢?
一、什么时候需要掏耳朵?
耳屎,医学上称“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物质,混合灰尘、皮屑形成的它能防止异物直接损伤鼓膜,对鼓膜起到保护作用。
一般情况下,人们进行咀嚼动作时,耵聍会自己排出,不需要主动清理。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我们前往医院“主动出击”。第一是出现了堵塞,影响听力;第二是在耳朵出现耳痒耳痛,需要来院就诊。
二、用棉签掏耳朵是否安全?
很多人习惯浴后用棉签清理耳朵,认为棉签前端柔软不会伤害耳朵。其实,棉签与外耳道的直径相差不多,用棉签掏耳朵,不但不能把耵聍掏出来,还可能会将其推向耳道内侧。
而且耵聍本身具有一定酸性,如果靠近鼓膜,会对鼓膜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听力。长期下去,会导致耵聍堆积在鼓膜周边,对鼓膜及耳道中的皮肤黏膜造成影响。
三、采耳可以起到护理作用吗?
采耳的本质和掏耳朵相似,一般不需要主动进行。此外,采耳还可能因为使用的工具没有进行严格清洗和消毒,而导致交叉感染。
四、小孩子的耳朵能掏吗?
不建议。儿童的耳道比成人的窄且皮肤免疫力也更脆弱,掏耳朵不当甚至会引起外耳道炎,如果耵聍已堵塞整个耳道引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处理。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控制掏耳朵的力度或者更换掏耳朵的工具,不然除了外耳道炎,还会造成以下严重后果:
1. 耳朵长“脚气”
医学上叫“霉菌性外耳道炎”,也就是真菌感染。致病真菌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曲霉菌、念珠菌、青霉菌及毛霉菌。
一般是因为采耳或掏耳朵工具消毒不到位、交叉使用导致的交叉感染。中招后会出现耳朵发痒、肿胀、疼痛、流脓以及听力下降等,还会在耳朵里长出霉丝或霉点。
2. 耳聋
耳朵里有一层鼓膜,用来接受外界传来的声音,并通过神经系统来给人提供听觉。但鼓膜非常薄,厚度仅0.1毫米。如果掏耳朵用力过猛,很容易将鼓膜刺伤甚至穿孔,严重的会造成耳聋。
3. 诱发癌症
掏耳朵的次数太多,还可能因为刺激耳道皮肤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这一开始属于良性肿瘤,但它可能会恶变成癌,就算手术切除也极易复发,多次复发也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除了外耳道乳头状瘤,长期刺激外耳道致其感染,也会增加发生外耳道癌的风险。
不让掏耳朵但耳朵实在是痒,怎么办?
可以用手指按一下耳孔的小门——“耳屏”
一般按几下后,就能够止痒。如果还是反复痒,那就是不正常的信号了,赶紧去医院挂个耳鼻喉科。如果感觉自己耳屎明显变多了,自己又忍不住想掏,可以到医院耳鼻喉科让医生帮你掏。
医生会通过各种专业操作,比如生理盐水冲洗或者内镜下安全清理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