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10种不打针、不吃药的中医疗法
孩子生病了,吃药、打针,对孩子很痛苦,
您是不是体会过给孩子喂药的艰难?
您是不是为药物的副作用而担心?
在自然养生越来越重视的今天,
您是不是在寻找一种更自然,不打针、不吃药的治病方法?
那就跟着我们一起走进中医治疗室吧,
感受一下神奇、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当孩子出现咳嗽、哮喘、厌食、腹泻、便秘等情况时,
除了打针、吃药,
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好、更多的治疗选择!
小儿推拿、拔罐、针刺、耳压疗法、挑治、天灸疗法、艾灸疗法、中药低频脉冲、中药雾化、中药灌肠10种中医特色疗法助您治好孩子的疾病。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10个站点:
第一站 小儿推拿
第二站 拔罐
第三站 针刺
第四站 耳压疗法
第五站 挑治
第六站 天灸疗法
第七站 艾灸疗法
第八站 中药低频脉冲
第九站 中药雾化
第十站 中药灌肠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一站 小儿推拿
●主治
发热、感冒、咳嗽、哮喘、鼻炎、头痛、流涎、厌食、呃逆、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疳积、脱肛、遗尿症、尿频、夜啼、婴幼儿湿疹、肌性斜颈、斜视、面神经炎、近视眼等、脑炎后遗症、脑瘫、面瘫(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生长发育迟缓等。
●特点和优势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专用于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
◇简单易学,方便易行 ◇见效迅速、疗效显著
◇无副作用,利于康复 ◇治病去根,不易复发
◇不受痛苦,易于接受 ◇预防保健,适于家庭
●功效
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
具体表现为:
◇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
◇缓解、解除小儿病痛
◇未病先防,提高抵抗力
●适用对象
3个月以上、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半岁至3岁的婴幼儿。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20分钟,7次为1疗程。
●禁忌症
感染性疾病,肿瘤,正在出血的局部,骨折、脱位及扭伤等症的急性期,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期,以及肌肤破损、烫伤的部位,均不宜采用本疗法。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二站 针刺
●主治
面瘫(面神经炎)、脑性瘫痪、臂丛神经损伤、腓/胫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脑发育不全、语言障碍、抽动症、多动症、遗尿、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
●特点和优势
针刺疗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一定的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适应证广,疗效明显。
◇操作方便、经济安全。
◇可协同其它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功效
◇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
◇疏通经络
●适用对象
婴幼儿、儿童。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30分钟,7次为1疗程。
●禁忌症
局部皮肤感染、破溃、皮疹、烫伤、出血,严重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肿瘤,重度营养不良,高热等,不宜采用本疗法。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三站 拔罐
●主治
感冒、风寒头痛、不寐、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泄泻、眩晕、落枕、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痹痛等。尤其对风寒头痛、小儿哮喘、遗尿、体虚感冒有良好作用,更适用于体弱小儿的体质调理。
●特点和优势
拔罐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或者其它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罐的种类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陶罐等。
◇操作简便,安全效验
◇罐法多样,取用灵活
◇异病同治,重在调整
◇缓解疼痛,功效迅捷
◇疗效迅速、无副作用
●功效
◇调整阴阳,逐寒祛湿。
◇疏通经络,祛除瘀滞。
◇扶正祛邪,拔毒泻热。
●治疗时间及疗程
留罐时间:每次可拔5~10分钟;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患有出血性疾病者、肿瘤患者、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高热抽搐者,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四站 耳压疗法
●主治
抽动症、多动症、厌食、青少年近视、小儿遗尿、自汗、盗汗、面神经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眩晕、失眠、夜惊、肥胖症、痤疮等。
●特点和优势
耳压疗法就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优点。
◇奏效迅速,疗效稳定。
◇无创治疗,易于接受。
◇安全稳当,无副作用。
◇简便易行,适应症广。
●功效
耳压疗法被视为“提高疗效”的“三要素”之一。耳压疗法存在着“得气”和“气至病所”的问题。临证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热对各耳穴施术,都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1~2天换一次,每次按压2~3分钟左右,每天按压3~5次,10~15次为1疗程。
●禁忌症
耳上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禁用。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五站 挑治
●主治
小儿厌食、疳积、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恶心呕吐、呃逆、中暑、发热、小儿惊风等。
●特点和优势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挤出黏液,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疗效显著,奏效快捷。
◇操作安全,无副作用。
●功效
◇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津。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
●适用对象
适用于2~12岁的儿童。
●治疗时间及疗程
3次为1疗程。
●禁忌症
手指皮肤破溃、皮疹者;指关节红肿炎症者。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六站 天灸疗法
●主治
哮喘、变异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支气管炎、反复肺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等。
●特点和优势
天灸疗法属于中医独特外治疗法,以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时间治疗学和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选择祛风散寒、化痰理气之中药制成药膏,于“三伏天”和“三九天”在特定穴位敷贴,专门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功效
天灸疗法着眼于扶正祛邪,即依靠药物的性能,并借助“天之阳气”以扶助、激发人体阳气,以祛除体内伏邪宿痰,实为治本之法。天灸疗法主要提高机体免疫力,着眼远期疗效,具有疗效独特、操作方便、毒副作用少等优点。
●治疗时间及疗程
2011年天灸疗法时间表 | |||||
夏天三伏 | 冬天三九 | ||||
初伏 | 7月4~6日 | | 一九 | 12月21~23日 | |
中伏 | 7月14~16日 | | 二九 | 1月1~1月3日 | |
中伏加强 | 8月24~26日 | | 三九 | 1月10日~12日 | |
末伏 | 8月3~ 5日 | | 四九 | 1月19~21日 | |
末伏加强 | 8月13~15日 | | | | |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的不同,一般小孩每次敷贴1小时,成年人每次敷贴2小时。敷贴时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一般连续贴药3年,对预防复发有理想的效果。
●禁忌症
4类孩子不宜进行治疗: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对贴敷药物有明显皮肤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有破损者;哮喘正在发作、咳嗽剧烈、发热患者,都不宜敷贴,此外2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进行敷贴治疗。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七站 艾灸疗法
●主治
常用于寒邪束表、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的感冒、鼻炎、咳嗽、胃脘痛、泄泻、风湿痹痛、眩晕、面瘫、颈肩腰腿痛、遗尿症等证。
●特点和优势
艾灸,是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地的一种方法。艾灸疗法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隔物灸、悬灸两大类。
◇效果明显 ◇简便易行
◇经济实用 ◇无副作用
●功效
◇温经散寒 ◇行气通络
◇扶阳固脱 ◇升阳举陷
◇拔毒泄热 ◇防病保健
●治疗时间及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禁忌症
中暑、高热等禁用。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八站 中药低频脉冲
●主治
常用于治疗上感、咳喘、支气管炎、肺炎、厌食、腹泻、遗尿、多汗等疾病。
●特点和优势
通过脉冲离子导入的电泳作用和热疗的直接作用提高药物粒子的活化能和电趋向性,促进了药物向体内的有效转运。并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药用持久,使药物在病变局部形成药物高浓区。
◇透药速度快,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总用药量,提高药效。
◇无痛、无创、安全、方便。
●功效
穴药结合,既有物理刺激(温热),也有药物刺激的双重作用。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20分钟,3~5次为1疗程。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九站 中药雾化
●主治
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哮喘,急、慢性鼻窦炎;尤其对急、慢性咽炎、经久不愈的咳嗽具有独特的疗效。
●特点和优势
中药雾化与传统给药相比,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免去了全身用药先使血液中药液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对局部感染灶发挥作用的缺点,以及中药煎煮费时,服用损害胃肠道消化功能的不良反应,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优点。
●功效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消痰散结、利咽平喘之功效。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10分钟,3~5次为1疗程。
带您走进中医治疗室第十站 中药灌肠
●主治
发热、支气管哮喘、细菌性痢疾、便秘、肠套叠、术后腹胀、肾功能衰竭。
●特点和优势
中药灌肠疗法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临床常用保留灌肠法。
◇根据病情,辨证用药,直达病所或经直肠黏膜吸收后再布散全身,以发挥整体和局部的作用。
◇药汁可通过灌肠,直达病所,避免有效成分受胃酸、消化液、和肝脏的破坏而降低药效,而且用药量少,浓度高,起效快,疗效好,弥补了口服给药的不足。
◇因药物直接通过肠道吸收,可避免或减轻了药物对肝肾的损害。
◇解决了一部分患者觉得中药苦,吃药难,和打针输液痛苦的难题。
●功效
通腑泻热,润肠通便,使邪毒排除体外。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
●禁忌症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严重腹泻者。
◇肛门、直肠感染性疾病,肛门、直肠和结肠术后患者。
◇消化道出血、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等内科急重症及其它不适宜灌肠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