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眨眼、耸肩,是不是故意调皮?”“清嗓子半年了,检查喉咙却没问题……”在儿科门诊,这类困惑屡见不鲜。事实上,这些看似“坏习惯”的表现,可能是抽动症在发出警报。近年来,我国儿童抽动症发病率显著上升,学龄期儿童患病率达3%—10%,且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5倍。本文将揭开抽动症的“真面目”,帮助家长识别早期信号,把握黄金干预时机。
一、抽动症的“多面症状”:从面部到全身的“电波干扰”
抽动症是大脑神经发育障碍引发的疾病,表现为突然、快速、重复、刻板的肌肉收缩(抽动),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类:
运动性抽动:
面部:眨眼、挤眉、咧嘴、噘嘴、扮鬼脸、皱鼻、吸鼻。
颈部:摇头、点头、扭脖子、耸肩。
上肢:甩手、搓手指、举臂、扭动手臂、握拳。
下肢:踮脚、抖腿、踢腿、旋转、跪地走路。
躯干:挺胸、扭腰、身体旋转、腹肌抽动。
发声性抽动:
清嗓声、咳嗽声、吼叫声、咕噜声、鸟叫声,甚至不自主的污言秽语(如“秽语综合征”)。
典型特征:
抽动具有“刻板性”(反复出现相同动作)、“波动性”(情绪紧张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中消失”等特点。
多数患儿意识清楚,但无法自我控制,常因抽动被同伴嘲笑,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抽动症的“隐形推手”:遗传、环境与神经的“三方博弈”
抽动症的病因复杂,是遗传、神经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亲属患病风险显著升高。单卵双胞胎共病率高于双卵双胞胎,提示遗传的强关联性。
神经生理因素: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血清素异常)可能干扰神经信号传递,导致肌肉运动控制失调。
脑部结构异常(如基底节、额叶功能异常)也可能参与发病。
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如学习压力、家庭冲突)、心理创伤(如遭受欺凌、亲人离世)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
环境因素:
接触重金属(如铅、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或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增加患病风险。
三、抽动症的“成长轨迹”: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动态变化”
抽动症通常起病于儿童期(2—21岁),以5—10岁为高峰,10—12岁症状最严重,青春期后部分患儿症状可缓解。根据病程和症状复杂程度,可分为三类:
短暂性抽动障碍:
病程<1年,症状单一(如仅眨眼或清嗓),多数可自愈。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病程>1年,症状局限于运动或发声抽动(如长期耸肩或清嗓)。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妥瑞综合征):
病程>1年,同时存在多种运动抽动和至少1种发声抽动(如眨眼+耸肩+清嗓+秽语),是抽动症中最严重的类型。
四、抽动症的“连锁反应”:从身体到心理的“双重挑战”
抽动症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
心理负担:
因抽动被同伴嘲笑、孤立,导致自卑、抑郁、焦虑,甚至出现自伤行为(如咬嘴唇、抓伤皮肤)。
学习障碍:
抽动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听讲和作业完成,部分患儿合并多动症、学习困难等问题。
社交障碍:
害怕被评价而回避社交,导致朋友减少、孤独感增强,严重者可能厌学、辍学。
共患病风险:
约50%—90%的抽动症患儿合并至少一种共患病,如强迫症、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进一步加重病情。
五、家长须知: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症状持续或加重:
抽动频率增加、部位扩展(如从面部发展到四肢),或出现新的复杂动作(如刺戳、下蹲)。
影响日常生活:
因抽动无法正常进食、书写,或夜间抽动影响睡眠。
伴随心理问题:
出现情绪低落、易怒、攻击行为,或拒绝上学、社交。
怀疑共患病:
合并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睡眠障碍等症状。
六、就医前的准备:科学记录,高效沟通
若怀疑孩子患有抽动症,家长可提前做好以下准备,帮助医生快速诊断:
记录症状:
用手机拍摄典型抽动动作的视频(如眨眼、耸肩),记录发作时间、频率、诱因(如紧张、疲劳)。
整理病史:
包括围产期情况(如早产、窒息)、既往疾病(如脑炎、链球菌感染)、家族遗传史。
列出疑问:
提前准备想问医生的问题(如“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