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膝——髌骨软化症,该如何应对?

朱伟民医生 发布于2024-01-04 19:58 阅读量1639

本文由朱伟民/申世超原创

        跑步膝,又叫髌骨软化症,主要症状是髌骨下的疼痛,通常在长距离跑步或上下坡道、上下楼梯时发作。开始跑步时会有剧痛,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消失,跑完步后再次感到剧痛。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全膝关节疼痛,屈伸受限,严重者可出现弹响,绞锁症状。



        本质是由于髌股关节面的关节软骨受损伤。软骨是覆盖在骨头表面的一层柔软、光滑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减震和润滑,使骨头在关节中更容易移动。当此软骨损伤时,则会表现为膝关节前侧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继而自觉髌骨之间有摩擦感、髌骨有压痛。






临床症状及体征


1.单腿下蹲、蹲位站起或上下楼梯时髌下疼痛出现或突然无力而摔倒。


2.早期为髌骨下疼痛,活动后缓解,之后再次加重,休息后渐消失。


3.Clarke征12:髌骨、髌周、髌骨缘以及髌骨后方压痛明显,晚期可出现髌骨摩擦音及跛行。




Clarke征 (髌骨研磨试验):用虎口向下压住髌骨并嘱患者用力收缩股四头肌,(注意控制向下的压力不应过大)在0°,30°,60°和90°分别检查患者可有疼痛感,抗阻力实验阳性,可出现关节滑膜炎、关节积液。


4.股四头肌萎缩(大腿前侧肌肉群萎缩)。





诊断


        病变早期:X线或CT可显示关节间隙狭窄或髌骨外移。病变晚期:X线可见软骨下骨密度增高,髌股关节骨质稀疏及皮质下囊性变及骨质增生,髌股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镜检查是确诊髌骨软化最有价值的方法,被认为是金标准,但因其是有创检查,所以临床常由于诊断性治疗。



MRI因其优势在于软组织显像,所以是评定髌骨软骨软化程度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而且可以在治疗后跟踪治疗效果,能够就髌骨软化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诊断。






治疗

保守治疗


        1.急性期可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抑制炎症,缓解疼痛。如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依托考昔片。此外,外用氟比洛芬贴膏也可以有效缓解急性期的疼痛。然而,此类药物不能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




        2. 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天然的氨基单糖,是糖胺聚糖和透明质酸重要的结构成分,可作为内源性关节软骨营养物质的替代物。给予长期口服氨基葡萄糖可以帮助修复和保护软骨,并能刺激软骨细胞的生长。




        3. 玻璃酸钠是一种高分子多糖体生物材料,由滑膜细胞合成,为关节滑液的主要成分参与软骨基质的形成。玻璃酸钠可减少关节腔内摩擦,有润滑关节腔作用,可覆盖和保护关节软骨,并可在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只要诊断明确,应用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手术治疗


        1.微骨折手术:通过关节镜,医生首先清除关节中已经钙化的软骨,然后在软骨有缺损的位置下方的骨头上钻出小孔,令一部分骨髓和血液从孔中渗出,形成血液凝块。这种血液凝块逐渐分化形成纤维软骨,替代关节软骨,改善关节功能。人体关节软骨是透明软骨,微骨折并不能真正修复受损的软骨本身,只是提供了性质类似的替代品。




        2.针对年轻患者,大面积的软骨缺损,可以考虑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此术式分为二次手术。首次手术,关节镜下在负重较少或不负重的关节表面获取少许健康的软骨组织。将取出的软骨样本冷冻保存,在生物机构离体培养2-3周,待软骨组织增殖分化成熟后,通过二次手术把培养成熟的关节软骨重新移植到软骨损伤处,以促进软骨修复和再生。




        3.膝关节置换手术:软骨损伤后,若受损的软骨无法有效修复,导致关节骨性界面的磨损和炎症,最终形成骨性关节炎。长期的炎症若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导致剧烈疼痛和功能障碍,保守治疗不能缓解时,则可以考虑膝关节置换手术。





预防


        髌骨软化属于关节的慢性劳损病变,通过改善软骨的营养,延缓关节软骨本身的退变,通过减少对髌骨关节的压力,以降低关节软骨的慢性损伤。


1.不负重活动关节

        推荐平卧位主动伸、屈膝关节,此方法可以促使髌骨关节面均匀地受到刺激,营养能够更容易地作用于软骨组织,增加关节润滑。




2.避免髌骨关节面持续受压

        尽可能地减少持续性蹲位、上下蹲、 上下楼、 长期骑行跑步等活动,这些活动均会加重关节面的持续压力。


3.股四头肌锻炼--靠墙静蹲

        背靠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前,逐渐向前伸,和身体重心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大概40-50公分,双侧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使身体呈现出下蹲的姿势,小腿长轴与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不要小于90度。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静蹲时间,每次蹲到无法坚持为一次结束,每天练习1-3次即可,重在长期坚持。静蹲过程最好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角度进行,否则练习不当会加重损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