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手把手教你认痘“坑”与“疤”:从识别到精准修复指南

李惠医生 发布于2025-05-29 16:12 阅读量14599

本文由李惠原创

脸上的“坑坑洼洼”或“红肿凸起”是很多战痘人士心中长久的痛。这些痤疮后遗症不仅影响美观,更可能带来心理负担。想要有效解决,第一步就是学会精准识别它们!不同类型的痘坑(凹陷性瘢痕)和痘疤(增生性瘢痕),成因不同,修复方案也截然不同。


一、痘坑与痘疤是什么?


痘坑(凹陷性瘢痕): 医学上称为“痤疮凹陷性瘢痕”。是严重痤疮(痘痘)炎症损伤真皮层后,皮肤自我修复过程中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大量流失或排列紊乱,导致皮肤表面出现的永久性凹陷。它与暂时性的红色/棕色痘印(炎症后色素沉着)有本质区别,痘印是平的,痘坑是凹下去的“真坑”!


痘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 医学上称为“痤疮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是痤疮炎症损伤真皮层后,皮肤过度修复,成纤维细胞异常活跃,产生过多且排列紊乱的胶原蛋白,导致在原有皮损部位或超出其范围形成凸出于皮肤表面的、发红发硬的肿块或条索状隆起。


二、大部分人脸上有哪些痘坑和痘疤?




最常见的如下类型:


痤疮后红斑: 这是痤疮后瘢痕的早期,其实已经是瘢痕只是数月或者数年后才会表现为下面各种瘢痕结果,这种瘢痕处理的早,下面的瘢痕程度会减小。


凹陷性瘢痕(痘坑):


冰锥型痘坑(1,2): 最常见也最难治!深、窄、开口小,像冰锥垂直扎进皮肤,又像细小的针孔。边缘陡峭,底部可能比开口处更窄。常密集分布在颧骨和额头。



厢车型痘坑(3,4): 边缘垂直陡峭、底部平坦,像矩形车厢或水痘坑。开口较宽,深度中等(比冰锥型浅,比碾压型深)。清晰可见的“坑壁”。


碾压型/波浪型痘坑(5,6.9): 开口宽、深度浅,边缘是缓坡而非陡壁。底部呈波浪状起伏,皮肤像被车轮碾过或丘陵地带。常大片出现,使皮肤看起来松弛不平。(下图大凹陷就是深碾压状瘢痕,同模式图中第九种瘢痕)



增生性瘢痕(痘疤):


增生性瘢痕(7): 局限于原始痤疮皮损范围内的凸起性疤痕。初期呈红色或粉红色,质地较硬,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感。随时间推移(数月到数年),颜色可能变暗(色素沉着)或变浅(接近肤色),体积可能略微缩小、变软,但通常不会自行完全消退。常见于下颌线、胸背部。(图示丘疹性瘢痕)


瘢痕疙瘩(8): 超出原始皮损范围,像“蟹足”一样向周围健康皮肤侵袭性生长的巨大、坚硬、持续性增生的肿块。颜色常为深红或紫红,表面光滑发亮。极少自行消退,切除后复发率高,常伴有明显痒痛感。瘢痕体质者易发,常见于下颌角、胸骨前区、肩背部。


三、不同类型的痘坑/痘疤处理方案不一样?


绝对不一样!这是修复痤疮瘢痕的核心原则!


冰锥型痘坑: 深且窄,需要能刺激深部胶原再生或直接作用于坑底的技术。


厢车型痘坑: 陡峭边缘是问题关键,需要松解坑底粘连并刺激边缘组织再生。


碾压型痘坑: 面积大且浅,需要大范围刺激真皮中层胶原重塑和收紧。


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 核心目标是抑制过度增生、软化平复、改善红痒、防止复发。需要抗增生治疗与压力/硅胶等物理治疗结合,方法与其他凹陷性痘坑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盲目选择一种方法试图解决所有问题,效果往往不佳且浪费钱,甚至可能加重增生性瘢痕!


四、不同类型的痘坑/痘疤是如何形成的?


痘坑/痘疤的形成是深度炎症、组织破坏与异常修复的共同结果,不同类型源于不同破坏模式和个体体质差异:


凹陷性瘢痕(痘坑)形成:


冰锥型痘坑: 通常由深在性、破坏性极强的炎症(如囊肿、结节) 引起。炎症直达真皮深层甚至皮下,严重破坏毛囊皮脂腺单位及周围支撑结构。愈合时,组织无法有效再生填充,形成深窄通道。


厢车型痘坑: 多由较严重的脓疱、炎性丘疹发展而来。炎症导致局部表皮和真皮浅中层全层缺损,形成边界清晰的“溃疡面”。愈合时,底部与下方组织发生纤维粘连,阻止了组织向上生长填充,形成陡峭边缘和平底。


碾压型/波浪型痘坑: 源于皮肤深层广泛但相对表浅的炎症破坏(如深在的炎症持续浸润),或由多个相邻的炎症灶融合导致(5,6)。这种破坏累及真皮网状层深部广泛的胶原和皮下脂肪支撑结构(9),导致大面积组织缺失和支撑力下降,皮肤表面如波浪般塌陷。


增生性瘢痕(痘疤)形成:


核心机制: 痤疮炎症(尤其是深部囊肿、结节)损伤真皮后,修复过程失控。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合成大量排列紊乱、异常交联的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同时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促炎因子(如TGF-β1)持续高表达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诱因:

炎症程度深、时间长: 严重的囊肿、结节性痤疮破坏力强。

不当处理: 反复挤压、挑破痘痘,加重炎症和损伤。

遗传体质(瘢痕体质): 这是最重要的个体因素!有瘢痕疙瘩家族史或个人史者风险极高。

张力部位: 下颌线、胸背部等皮肤张力较大的部位更易形成增生性瘢痕。

延迟愈合/反复感染: 伤口处理不当导致愈合延迟或反复感染。

不当挤压、反复感染、个人体质(瘢痕体质倾向) 是加重所有类型痤疮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不同类型的痘坑/痘疤如何去处理?


!必须分型而治,常用有效手段包括:


凹陷性瘢痕(痘坑)处理: (同前,略作整合)


冰锥型: TCA CROSS(核心)、剥脱/非剥脱点阵激光、环钻切除/移植。


厢车型: 皮下分离术(关键!)+ 填充剂注射(非永久)+ 剥脱点阵激光/微针/射频微针。部分明显深在的需要联合手术切除,打孔或者手术提升、皮肤移植,现在新产品的进入,也有注射型的永久材料。


碾压型: 非剥脱点阵激光/射频、黄金微针射频、剥脱点阵激光(效果强但恢复长)、Fraxel激光。但部分深在的碾压型疤痕,配合自体脂肪填充、玻尿酸、永久性材料、再生材料填充等,也是一个快速的治疗方案;


当然,上述治疗方案联合治疗,改善更明显!


增生性瘢痕(痘疤)处理: (策略完全不同!)


核心一线治疗 (常联合使用)


皮质类固醇注射 (病灶内注射): 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将强效抗炎激素(如曲安奈德、复方倍他米松)直接注射入瘢痕内,强力抑制炎症、减少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使瘢痕变软、变平、减轻红痒。通常需要多次注射(间隔3-6周)。


硅胶制剂: 外用硅凝胶贴片或硅酮凝胶。原理是保持瘢痕水分、减少胶原沉积、降低毛细血管活性。需长期、持续使用(至少3-6个月,每天12小时以上),对早期、较薄的增生性瘢痕效果较好,是重要的辅助和维持治疗手段。


压力疗法: 对特殊部位(如下颌、胸背)可使用定制弹力套或压力贴施加恒定压力,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合成。需长期坚持(每天至少18-23小时,持续6个月至2年)。


其他有效方法:


=激光治疗:

--脉冲染料激光 (PDL - 585/595nm): 首选用于改善瘢痕的红色(血管增生)和瘙痒,能封闭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常与激素注射联合。

--点阵激光 (剥脱/非剥脱): 主要用于软化和平复已稳定的、较厚的增生性瘢痕(通常在激素注射初步平复后使用),刺激胶原重塑。需谨慎操作,能量过高可能刺激复发。


=冷冻治疗: 利用液氮低温破坏瘢痕组织。可单独或与激素注射联合。可能导致色素脱失(变白)。


=放射治疗: 主要用于手术后预防高风险瘢痕疙瘩复发(如耳垂术后),或治疗顽固性瘢痕疙瘩。需在专业机构由有经验医生操作,考虑潜在长期风险。


=手术治疗: 仅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较大的、稳定的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必须配合严格预防复发的措施(如激素注射、放疗、压力治疗、硅胶治疗),否则复发率极高。单纯手术切除不可取!


重要提示(适用于所有类型):


活动期痤疮是禁忌! 必须先将活动性痤疮(正在长痘)控制活动性痤疮,才能开始瘢痕治疗。目前最新观点是控制感染后即可开始抗瘢痕治疗,早期干预,尤其是红斑、色素沉着期可以同时治疗改善。


组合疗法是常态: 单一方法往往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医生常根据具体情况组合2种或以上技术(如激素注射+PDL激光+硅胶贴)。


多次治疗是必须: 效果需要累积,通常需要多次治疗,间隔时间因方法而异。


专业医生操作: 所有治疗均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操作,切勿自行尝试!(今天特需门诊还碰到一个女孩子TCA治疗后瘢痕的,梨花带雨安慰颇久)


严格防晒保湿: 贯穿整个治疗和恢复期,是获得好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尤其色沉)的基础。


耐心与坚持: 瘢痕治疗是持久战,尤其增生性瘢痕需要长期管理和维持治疗。期望值需合理(显著改善而非完全消失)。


六、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痘坑/痘疤方案?


选择方案绝非跟风网红项目,需要科学评估:


1.  精准分型: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着镜子或高清照片,仔细辨别你脸上的瘢痕是哪种类型(凹陷的冰锥/车厢/碾压?还是凸起的增生/疙瘩?常混合存在,分清主次)。强烈建议寻求专业皮肤科医生面诊评估。


2.  评估严重程度:

*   痘坑:深度、密度、面积大小。

*   增生性瘢痕:厚度、硬度、颜色(红度)、大小、是否伴有痒痛、是否仍在增大。


3.  了解皮肤状况: 肤色(深肤色需更谨慎选择剥脱性激光)、是否敏感、是否瘢痕体质、当前是否仍有活动性痤疮(必须先控制!)。


4.  考虑预算和时间: 不同项目价格差异大;疗程长短不一(如增生性瘢痕可能需要长期注射和维持);恢复期长短不同(剥脱性激光长,注射类短)。


5.  明确期望值: 痘坑/痘疤治疗目标是“显著改善”而非“完全消失”。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治疗难度更大,复发风险存在,需有长期管理意识。期望过高易导致失望。


6.  咨询专业医生: 携带以上信息,与经验丰富的皮肤美容医生(尤其擅长瘢痕治疗)进行充分沟通。医生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瘢痕类型、严重度、肤质、体质、预算、期望、耐受度)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并告知预期效果、疗程、费用及可能风险(如色沉、复发等)。


认坑识疤是治疤的第一步! 别再对着脸上的坑洼或凸起一筹莫展。拿起镜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深窄冰锥?陡峭车厢?宽广波浪?红肿硬块?),理解它们背后的成因。记住,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神器,精准分型才能找到你的修复密钥。


参考:

1、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激光美容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美容激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激光学组. 中国痤疮瘢痕治疗专家共识(2021)[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9):747-756. DOI:10.35541/cjd.20210182 .

2、图片来源:网络,只用于科普,侵删。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