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儿童常见病,其中功能性便秘占儿童便秘90%以上。在了解便秘之前,应先了解排便是如何进行的,小儿正常粪便是什么样的。
一、排便的生理过程
排便这个动作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反射过程。当粪便从乙状结肠进入直肠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直肠就开始扩张,内括约肌松弛,外括约肌收缩,这时由于粪便压迫刺激直肠粘膜,通过神经传入人的大脑,人就会产生一种排便的感觉。当这种感觉增加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去厕所,并有意识地增加腹压,放松肛门括约肌,将粪便排出。
二、正常的排便频次及性状
1、胎粪:婴儿出生后10-12h开始排出墨绿色、无臭、黏稠的胎便。生后最初3-4天,每天排胎粪4-5次。
2、过渡性粪便:哺乳后,婴儿排出混合性粪便,棕绿色、稀薄、粘稠,可有奶块,见于生后4-7天,每天排便4-8次。
3、未添加辅食的婴儿:母乳喂养儿的粪便为金黄色、均匀糊状或软块状,略带酸味;黏附于尿布上,每日1-8次,平均2-4次。有些婴儿每次奶后均排便。人工喂养儿的粪便为淡黄色、坚硬。乳儿粪便暴露在空气中可转变为绿色或棕色。
4、普通粪便:开始添加切碎的辅食时,食物可能尚未消化、原样从粪便中排出。随消化能力的增强,粪便过渡到正常成形便。
三、正常排便频率
每日排便次数与摄食物总量有关。新生儿差异较大,生后1-3个月,母乳喂养儿与人工喂养儿的排便次数均下降,到1岁时,大多数婴儿每天仅排便1次,个别婴儿可多或少于1次。
四、儿童便秘的原因
1、器质性占5-10%,包括先天性巨结肠、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骶尾部畸胎、隐形脊柱裂、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等。
2、特发性占90%,如盆底肌失迟缓综合征、结肠慢传输性便秘、排便动力学异常、肛门括约肌发育异常等。
3、其他原因包括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甲减、牛奶蛋白过敏、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压力、紧张、恐惧)、神经系统病变、药物等。
五、儿童便秘的临床分级
根据大便性质及排便情况,临床上将便秘分为4级以表示便秘程度的轻重。Ⅰ级:大便干结,肛检有干粪块,每两天排便次数< 1次;Ⅱ级:1- 2次/周排便或腹部可扪及粪块;Ⅲ级:1次/周排便,有大粪块阻塞,X线提示大的粪块阴影;Ⅳ级:1-2次/月排便,伴腹胀,X线提示巨直肠、乙状结肠。
便秘的报警征包括贫血、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腹痛等。因此,接诊医生病史采集重点包括排胎便的时间、便秘病程、大便性状(便条的粗细和粘稠度、颜色)、是否合并腹痛、溢粪、污裤、起病年龄、辅食添加、家族史、饮食习惯、性格与行为异常;便秘治疗方法和效果;父母的排便模式等。同时常规体格检查,基本的辅助检查,必要时需要外科、内分泌科、儿童心理行为专科会诊、评估。
六、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1、饮食和运动
品种多样化,忌过多油腻,增加液体和富含纤维膳食的摄入量以增加胃肠的蠕动,让孩子多吃青菜、水果;适量运动,多饮水。
2、排便习惯训练
具体训练方法是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让患儿坐在高度合适的便盆上,保持双膝水平略高于臀部,双足着地以便用力,并让患儿学会排便用力,即呼气后屏气增加腹压来用力排便,协调肛门括约肌运动,集中精力反复训练,直至排出大便。时间选择一般在早晨睡醒后和晚餐后1h左右,每次训练时间10分钟左右,每天坚持2次训练,训练过程中需鼓励、给孩子信心,相信能够排出粪便。
3、药物治疗
可选择的药物有:渗透性泻剂具有高渗性,如乳果糖、山梨醇等、容积性泻剂又称膨松剂如麦麸和聚乙二醇、刺激性泻剂如二甲苯烷类、酚酞等、润滑性泻剂如石蜡油、甘油、多库酯钠、蜂蜜等、新型药物如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普卢卡必利。
此外,还有微生态制剂治疗,可添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粪菌移植。
4、灌肠
软化粪便,解除粪便嵌塞。对于长期严重的便秘,治疗的3个阶段:清除肠道潴留的粪便(灌肠、大剂量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乳果糖)→维持治疗,逐渐减量→停药观察,对有反复的要及时重新服药。
5、心理疏导
给予患儿鼓励、奖励、信心。也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有确切疗效。还可以应用于对饮食及药物疗法不敏感的功能性便秘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