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藏在“面子”里的内分泌密码

马宇鹏医生 发布于2025-07-24 09:34 阅读量3700

本文由马宇鹏原创

一、黄褐斑:不只是“斑”,更是内分泌的“晴雨表”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患者:脸颊、颧骨上悄悄爬上对称的黄褐色斑块,防晒做得再好也挡不住,月经前还会加重?这很可能是黄褐斑在“作祟”。作为内分泌科医生,你或许早已发现,这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从来都不只是皮肤科的事——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体内激素波动、代谢紊乱的“暗涌”。



数据显示,黄褐斑在育龄女性中患病率高达18.9%,其中约60%患者存在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或甲状腺功能异常,这组数字直指一个核心:黄褐斑的“根”,往往藏在内分泌的平衡里。





二、病因:内分泌紊乱如何“晒黑”你的脸?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堪称“多因素交响曲”,而内分泌紊乱是其中最关键的“主旋律”。


1、雌激素“推波助澜”:雌激素可刺激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同时抑制黑色素降解。孕期、口服避孕药或更年期激素波动时,雌激素水平骤升,相当于给黑色素细胞“按下加速键”,这也是孕期黄褐斑被称为“妊娠斑”的原因。



2、孕激素“火上浇油”:孕激素会增强黑色素细胞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让皮肤在日晒后更容易“留下印记”。



3、甲状腺功能“添乱”:甲减患者常伴随代谢减慢,黑色素代谢受阻;甲亢则可能通过免疫紊乱诱发色素沉着,临床数据显示,约12%的黄褐斑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



4、 胰岛素抵抗“暗中发力”: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黄褐斑发生率是普通女性的2.3倍。胰岛素抵抗不仅导致高雄激素血症,还会激活黑色素细胞的信号通路,让色斑“根深蒂固”(《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





三、病理:黑色素细胞的“过度加班”之谜



从微观角度看,黄褐斑的本质是黑色素细胞的“异常活跃”:



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按需生产黑色素,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随后通过代谢排出。


当内分泌紊乱时,雌激素、孕激素等“信号分子”持续刺激黑色素细胞,使其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增强3-5倍,同时皮肤角质层代谢减慢,黑色素“只进不出”,最终在表皮层堆积形成斑块。



更棘手的是,长期紊乱会导致黑色素细胞“记忆性活跃”,即使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色斑也可能“赖着不走”。





四、诊断:不止看“脸”,更要查“内”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诊断黄褐斑需“双管齐下”:



1、面部评估:典型表现为面颊、鼻背、上唇对称分布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日晒后加重,无自觉症状。



2、内分泌筛查:

- 性激素六项(重点关注雌二醇、孕酮、睾酮)

- 甲状腺功能(TSH、FT3、FT4)

- 空腹胰岛素、血糖(排查胰岛素抵抗)

- 月经史、孕产史、避孕药使用史也至关重要。

案例参考:一位28岁女性,黄褐斑3年,伴月经稀发,检查发现睾酮升高、胰岛素抵抗,最终诊断为“PCOS合并黄褐斑”,调整激素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后,色斑明显减轻。





五、中医辨证:黄褐斑是“瘀”出来的?



中医称黄褐斑为“肝斑”“黧黑斑”,认为其核心病机是“气血失和、瘀阻肌肤”,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 肝郁气滞型:色斑随情绪波动加重,伴烦躁、月经不调,治以疏肝理气(代表方:逍遥散)。



- 脾虚湿阻型:色斑淡褐,伴腹胀、乏力,治以健脾祛湿(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 肝肾阴虚型:色斑深褐,伴头晕、失眠、潮热,治以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 气滞血瘀型:色斑顽固,伴痛经、经血暗紫,治以活血化瘀(代表方:桃红四物汤)。



研究显示,逍遥散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达82%,优于单纯西药(《中医杂志》,2021)。





六、针灸治疗:扎对穴位,“通”出好肤色



针灸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气血,为黄褐斑提供新思路:

- 主穴:足三里(健脾)、三阴交(调肝脾肾)、血海(活血)、太冲(疏肝)。

- 配穴:肝郁加期门,肾虚加肾俞,脾虚加脾俞。

- 方法:每周2-3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



机制研究表明,针灸可降低血清雌二醇水平,同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加速黑色素代谢(《中国针灸》,2022)。





七、内分泌科医生的“治斑”优势



面对黄褐斑患者,内分泌科医生:

- 从激素调节、胰岛素抵抗改善、甲状腺功能纠正等源头干预,往往能收获“治本”效果。

- 中西医结合(如PCOS患者用避孕药调节激素+逍遥散疏肝)可提高疗效。

- 提醒患者:防晒是基础,避免熬夜、焦虑等“内分泌杀手”,才能让治疗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黄褐斑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2.《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年第36卷:《胰岛素抵抗在女性黄褐斑发病中的作用》

3.《中医杂志》2021年第62卷:《逍遥散联合维生素C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4.《中国针灸》2022年第42卷:《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机制研究进展》

黄褐斑的治疗,从来不是“涂涂抹抹”那么简单。当我们透过色斑看到内分泌的“暗流”,就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帮助——毕竟,好肤色的本质,是健康的内分泌状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