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以 慢性高血糖 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核心问题在于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
生理机制: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像“钥匙”一样打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血糖)进入细胞内供能。但糖尿病患者的“钥匙”失灵(胰岛素抵抗)或“钥匙”不够用(胰岛功能衰退),导致血糖滞留血液,引发血管、神经、肾脏等多器官损伤。
病理危害:高血糖会像“蜜糖”一样“腐蚀”全身血管,短期可能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长期可能导致心梗、脑梗、尿毒症、截肢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糖尿病是 终身性疾病,目前医学无法完全“治愈”,需通过长期管理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任何宣称“短期根治”的说法都是骗局!
治疗目标:快速控制血糖达标,减少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延缓慢性并发症进展。
核心手段:
1.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低GI饮食)、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
2.药物治疗:
口服药:如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GLP-1受体激动剂(抑制食欲、减重)等,需根据胰岛功能、肝肾功能个体化选择。
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胰岛功能严重衰退的2型糖尿病患者。
3.最新进展: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新增 SGLT2抑制剂(促进尿糖排泄,保护心肾)和 GLP-1RA周制剂(一周一针,方便控糖)。
副作用争议:
西药确实可能有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但 发生率低且可控。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监测肝肾功能,规范使用安全性远高于高血糖危害。
治疗理念: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与阴虚燥热、气虚血瘀等体质相关,强调整体调理。
常用手段:
1.中药:如黄连素(小檗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伤肝。
2.针灸/推拿:辅助调节代谢,改善疲劳、便秘等症状。
3.生活方式干预:如食疗(山药、枸杞等药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
关键提醒:
中医不能替代西药控糖!对于血糖明显升高(如空腹血糖>11.1mmol/L)的患者,必须优先使用西药快速降糖,避免酮症酸中毒等急症。中医更适合 血糖平稳后调理体质、缓解症状,或用于轻中度血糖升高(如糖尿病前期)的干预。
目前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均无法彻底治愈糖尿病。部分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如减重手术、极低热量饮食)可能实现“临床缓解”(无需用药血糖达标),但这不等同于“根治”,仍需终身监测和管理。
谣言破解:
现代西药研发已高度精细化,副作用多为轻度且可逆。例如:二甲双胍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腹泻),通常一周左右适应;胰岛素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可通过联合GLP-1类药物抵消。
对比风险:高血糖未控制的危害(如失明、截肢)远大于规范用药的副作用风险。拒绝用药才是最大的健康威胁!
确诊后尽早至内分泌科就诊,制定个体化方案(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血糖控制目标:一般人群空腹4.4-7.0mmol/L,非空腹<10.0mmol/L;老年人可适当放宽。
急性期(血糖>13.9mmol/L):优先西药降糖,必要时住院强化治疗。
稳定期:在西医基础上,联合中医调理(需经正规中医师辨证),如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饮加减。
宣称“纯中药根治糖尿病”的产品,可能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如格列本脲),导致低血糖甚至肝肾衰竭。切勿用保健品替代药物,血糖监测(家用血糖仪)和定期体检(每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是管理核心。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 1-130.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J].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 1): S1-S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