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管理体重,健康就要“亮红灯”啦!

马宇鹏医生 发布于2025-03-19 07:39 阅读量4156

本文由马宇鹏原创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每到春天,减肥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但你知道吗,体重管理可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我们的健康!


先来看一组让人惊心的数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与2002年相比大幅增长;6 - 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有研究预测,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这意味着,未来每三个人中,可能就有两个超重或肥胖!


超重肥胖可不是小事,它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像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都与之相关,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支出和社会经济负担。正因如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在2024年12月印发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 ,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体重管理指导。


你真的知道自己胖不胖吗?


判断胖瘦,不能光凭感觉,体质指数(BMI)才是科学标准,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kg/m²至24.0kg/m² ;低于18.5kg/m²是体重过低;24.0kg/m²至28.0kg/m²之间属于超重;达到28.0kg/m²及以上就是肥胖。还有中心型肥胖,可通过腰围直接判定。儿童和青少年的评判标准稍有不同,7岁以下儿童以年龄别BMI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法,7 - 18岁儿童青少年则以性别年龄别BMI作为筛查超重肥胖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BMI适宜范围在22.0 - 26.9kg/m² 。


全面评估,定制专属体重管理方案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体重管理方案,全面评估必不可少,这通常涵盖个人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人体成分分析、生活方式评估、运动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


在个人史、既往史评估中,医生会了解你的减重目的、自律性、家族史、超重肥胖起始时间及原因,还有相关疾病史和特殊用药史。生活方式评估包括饮食、身体活动、睡眠、心理健康以及吸烟、饮酒情况。比如饮食方面,会评估总能量摄入、膳食结构、饮食习惯;身体活动方面,评估活动类型、时长、强度、频率及活动总量等。


体格检查会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人体成分,计算BMI、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等。医学检查评估建议包含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肝脏、胆囊、胰腺、肾脏B超等。运动能力评估则涉及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


生活方式干预,开启健康体重之旅


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减少饮食能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及其他有益于减重的行为改变等。


(一)吃对食物,就能轻松瘦


1. 限制能量饮食:根据能量需要量,建议每日减少500 - 1000千卡或减少30%总能量摄入,同时保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均衡摄入,供能占比分别为50% - 60%、20% - 30%、15% - 20% 。比如,原本每天摄入2000千卡能量,现在可减少到1200 - 1500千卡。


2. 均衡膳食模式:保证食物摄入多样化,一日三餐合理分配。主食以全谷类食物为主,像糙米、全麦面包,减少精白米面摄入;多吃新鲜、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西兰花;优先选择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脂肪含量低的肉类,以及低脂或脱脂奶类。


3. 个性化调整食物构成:如果你喜欢高蛋白食物,可以尝试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供能比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但不超过30%,这样能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也不错,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供能比≤40%,脂肪供能比≥30% ,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短期有助于控制体重、血糖,改善代谢。不过,生酮饮食作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中的极特殊类型,只适用于在严密医学监督确保安全情况下,单纯性肥胖以及肥胖代谢综合征人群短期内快速降低体重,可不能随便尝试哦。


4. 其他短期可使用的干预方法:间歇性能量限制很有趣,按一定规律在规定时期内禁食或给予有限能量摄入,比如隔日禁食法、4:3间歇性能量节食或5:2间歇性能量节食 ,禁食期能量供给通常在正常需求的25%以内。代餐食品减重也很方便,每日替代一餐或两餐加工配制控能食品,不过要注意选择符合《代餐食品团体标准》(T/CNSS002—2019)的产品。



(二)动起来,和脂肪说拜拜


超重肥胖人群应以减脂为主要目标、维持瘦体重为次要目标进行运动。推荐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通常需要每日进行一次或两次运动。再结合抗阻运动,如举哑铃、拉弹力带,有助于在减少身体脂肪的同时维持瘦体重。



一般人群进行有氧运动干预时,建议由小运动量开始,逐渐达到30分钟/天的中等至较大强度。运动依从性较差的人,可以累计多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的连续运动达到总的运动量。为了长期控制体重,建议逐渐达到至少250分钟/周(或消耗≥2000千卡/周)中等至较大强度运动,且将运动分在每周的5 - 7天内进行。


高危人群,像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缩短每次运动时长、增加运动频率,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一定要遵循合理的运动流程和科学的锻炼方案,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运动中避免关节、肌肉、韧带损伤和过度训练,运动后进行充分拉伸恢复并及时补充能量。


(三)心理支持,让你减重更有动力


很多人在减重过程中会因为依从性不强、减重信心不足而半途而废。这时,精神心理支持就很重要,通过动机访谈、自我监控、刺激控制、情绪管理、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等技术,支持个体改变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是发现自己存在难以抑制对食物的渴望、短时间进食大量食物,伴随停不下来的失控感等情况,一定要进一步评估或转诊精神科。




(四)中医助力,给体重管理加点料


中医认为肥胖的病机为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通过清胃泻火、健脾利湿、理气解郁、化痰散结等治法控制体重。像中药调理、针灸、穴位埋线、耳针疗法、振腹法、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中医减重方法。




药物与手术治疗,最后的“秘密武器”


当BMI≥28kg/m²且经过3 - 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 ,或BMI>24kg/m²且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症、高脂血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体重相关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成人患者,可以考虑在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而手术治疗则需在充分评估患者意愿、治疗依从性、手术风险和获益并充分知情后,谨慎选择。




体重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循序渐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科学管理体重,拥抱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