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健康“杀手”——诺如病毒最全科普:传播、症状与预防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9-29 22:53 阅读量558

本文由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秋冬季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期,其中诺如病毒(Norovirus)是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在家庭、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本文基于权威医学证据,系统介绍诺如病毒的疾病特征、传播机制及防治措施,帮助公众科学应对。

一、疾病性质:什么是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特点包括:

高变异性:病毒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重复感染和疫苗研发困难;

强抵抗力:对酒精、免洗洗手液不敏感,耐低温、耐酸,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周;

低感染剂量:仅需10-100个病毒颗粒即可致病。

二、传播途径:病毒如何扩散?

粪-口途径:接触患者呕吐物、粪便污染的物品或环境;

食物与水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贝类、生鲜)或水源;

气溶胶传播:患者呕吐物形成的气溶胶可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提示:病毒在症状消退后仍可通过粪便排毒达2周以上。

三、典型临床症状

潜伏期通常为12-48小时,主要表现包括:

剧烈呕吐(儿童常见)、水样腹泻(成人常见);

腹痛、恶心、低热;

病程一般为1-3天,婴幼儿、老年人可能因脱水导致病情加重。

四、高发场景与易感人群

高发场景: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游轮等密闭集体场所;

易感人群:全人群普遍易感,但以下群体风险更高:

5岁以下儿童及老年人;

免疫缺陷患者(如化疗人群、器官移植者)。

五、治疗原则:对症支持为主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核心是预防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口服补液盐(ORS):轻中度脱水首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性ORS;

静脉补液:严重呕吐或脱水时需医院输液治疗;

避免滥用药物: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可能延长病毒排毒时间,不推荐常规使用。
    注意: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六、预防措施:阻断传播链

手卫生: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酒精消毒效果有限);

环境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处理呕吐物、污染表面;

食物安全:贝类等海鲜彻底煮熟,避免生食;

隔离患者:症状消失后继续隔离48小时,防止二次传播。

诺如病毒是秋冬季急性胃肠炎的主要致病原,虽多为自限性,但需警惕脱水风险。科学防控的关键在于:严格手卫生、规范处理呕吐物、及时补液。公众应提高防护意识,尤其在集体环境中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