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愈合的伤口:从历史伤痕认识瘟疫之王——鼠疫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9-19 05:38 阅读量4728

本文由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始终相信,普及医学知识是预防疾病、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一种古老而凶险的传染病——鼠疫。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令人闻之色变:“黑死病”。

在14世纪,它曾夺走全球约5000万人的生命。而更让我们痛心的是,在并不遥远的上个世纪,它的阴影曾被人为地、恶意地笼罩在中华大地上。

日本军国主义731部队在中国进行的所谓“研究”,实质上是反人类的生物武器开发和试验。他们在中国部分地区,如浙江宁波、湖南常德、山东鲁西等地,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利用感染了鼠疫的跳蚤、老鼠等作为武器,导致无数中国平民感染鼠疫而痛苦死亡。这段沉痛的历史,是我们民族记忆中的一道伤疤。它时刻警示我们:认识并防范烈性传染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类文明的底线。

现在,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深入了解这位“瘟疫之王”。

一、鼠疫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鼠疫(Plague)是由一种叫做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 的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如老鼠、旱獭、兔子)间流行,通过跳蚤在动物之间传播。

人类通常是在接触感染动物或被带菌跳蚤叮咬后偶然感染。由于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不经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极高),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鼠疫和霍乱是仅有的两种甲类传染病),在我国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防控级别最高。

二、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鼠疫的危害是毁灭性的:

1、高死亡率:在缺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时代,鼠疫的死亡率极高,尤其是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感染者几乎必死无疑。即使是在现代,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死亡率也仍然很高。

2、强烈的传染性:特别是肺鼠疫,可以通过感染者的飞沫在“人-人”之间传播,从而引发迅速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造成大规模爆发。

3、严重的社会破坏性:鼠疫情的爆发会导致社会恐慌,冲击医疗卫生系统,影响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三、感染后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通常在1-6天之间。根据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腺鼠疫(最常见)

感染途径: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

症状:突然起病,寒战、高热(可达39-41℃)、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最典型的特征是淋巴结肿痛,多见于腹股沟、腋下和颈部。肿大的淋巴结称为“炎性淋巴腺肿”,质地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疼痛剧烈,患者常因剧痛而被迫采取某种姿势。

2.肺鼠疫(最危险)

 感染途径:吸入肺鼠疫患者的飞沫,或由腺鼠疫、败血型鼠疫继发而来。

症状: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除全身中毒症状外,在发病24-36小时内会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性泡沫痰、呼吸急促、发绀(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率极高,是本次新冠疫情之前最强悍的呼吸道传染病。

3. 败血症型鼠疫

 感染途径:由跳蚤叮咬或其它途径的感染进一步发展所致。

 症状:表现为极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皮肤黏膜广泛出血(皮下、黏膜出血斑、瘀点瘀斑,甚至坏死),故而得名“黑死病”。患者常于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有时甚至来不及出现典型的淋巴结肿或肺部症状。

四、普通人群如何预防与应对?

虽然鼠疫凶险,但它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只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就完全不必过度恐慌。

(一)日常预防(关键!)

1、远离源头:避免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如某些草原、山区)接触、猎捕、剥食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如旱獭、野兔、野鼠等)。尤其要告诫大家,不要因为好奇或拍照而去接触旱獭(土拨鼠),它可是鼠疫菌的重要宿主之一。

2、防蚤叮咬:在野外活动或疫区工作时,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驱虫剂,避免跳蚤叮咬。

3、环境防护:做好居所周边的环境卫生,防鼠灭鼠,清除老鼠孳生地。使用猫、捕鼠夹、毒饵等综合手段灭鼠,但在死鼠附近要特别注意喷药灭蚤,防止鼠身上的跳蚤转而叮咬人。

4、管理宠物:给猫狗等宠物定期驱虫,不要让宠物在野外捕食啮齿动物。

(二)一旦发生疫情,如何应对?

1、立即报告:如果您或周围的人出现上述突发高热、淋巴结肿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且有疫区旅居史或可疑动物接触史,应立即拨打120或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而不是自行前往医院(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免在途中造成疫情扩散。

2、早隔离、早治疗:鼠疫患者必须就地隔离,在专业传染病医院进行救治。所有密切接触者都需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等)治疗非常有效,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3、公众措施:听从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指挥,可能需要在特定区域采取封控、大规模消杀、检疫甚至交通限制等措施。公众应保持冷静,不信谣不传谣,做好个人防护。

回顾731部队进行细菌战的那段黑暗历史,我们心中充满悲愤。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人为灾难,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的真谛是“救死扶伤”,而非“制造伤害”。

今天,我们了解鼠疫,不是为了渲染恐惧,而是为了用科学武装自己。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敬畏之心、筑牢公共卫生防线,是抵御一切传染病最坚实的盾牌。作为临床医生,我希望大家能将这篇科普知识记在心中,保持警惕,科学预防,共同守护我们和家人的健康。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为医学科普知识介绍,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疗意见。如有任何健康疑虑,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