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别慌!医生带你读懂这份“血管预警”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9-07 17:08 阅读量1276

本文由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颈动脉超声报告上看到了“颈动脉斑块”或“内膜增厚”的字样。很多人一看到“斑块”就联想到“脑梗”,顿时紧张不已。那么,颈动脉斑块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发现后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份常见的“血管预警”,帮助您消除恐慌,科学管理。

一、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它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的颈动脉就像是为大脑供应血液和氧气的主要“管道”。颈动脉斑块,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这条“管道”内壁生锈、沉积了杂质,导致管壁变厚、变硬,管道本身变窄。

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其核心机制是“损伤-炎症反应”学说:

1、内皮损伤: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因素会损伤血管最内层的“保护膜”——血管内皮。

2、脂质沉积:一旦内皮受损,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就会趁机钻到内皮下层,并沉积下来。

3、炎症反应:这些沉积的LDL-C会被机体视为“异物”,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会来吞噬这些脂质,变成泡沫细胞,堆积在一起形成像小米粥一样的脂质核心。

4、斑块形成:为了包裹这个脂质核心,身体会调动纤维组织在上面形成一个“纤维帽”。这个由脂质核心、纤维帽、以及钙化等成分共同构成的“包块”,就是动脉斑块。

二、 哪些人容易长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

以下人群是颈动脉斑块的高危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不可改变因素:

年龄:年龄增长是最大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就像器具,用久了自然会“老化”。

性别:男性在中年前风险高于女性,女性绝经后风险迅速增加。

家族史:直系亲属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史。

可改变因素: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尤其是LDL-C升高)、糖尿病是三大“元凶”。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是强有力的危险因素。

肥胖与不良生活方式: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饮食、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其他: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三、 颈动脉斑块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斑块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发的并发症:

1、脑缺血(脑梗死的“前奏”):这是最常见的影响。斑块逐渐长大,会使血管腔狭窄,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可能引起头晕、反应迟钝等症状。当严重狭窄时(通常>70%),脑梗死风险极大增加。

2、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这是最严重的后果。主要有两种方式:

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不稳定的斑块(“软斑块”)表面纤维帽薄,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内容物暴露,会迅速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斑块脱落形成栓塞:斑块碎片或表面的血栓脱落,随血流堵塞远端更细的脑血管。

3、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是短暂的、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是脑梗死的强烈预警信号。

四、 不同年龄层出现斑块,意义大不同

1、中青年(<50岁):这个年龄段出现明显斑块,通常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启动较早,往往与强烈的遗传背景或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严重吸烟、早发糖尿病)有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红色警报”,提示必须立即并严格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可能的药物干预。

2、中老年(50-70岁):这个年龄段发现斑块相对常见,可以理解为血管的“自然老化”过程加速了。但绝不能忽视,需要根据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层管理。

3、高龄老人(>70岁):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管理的重点在于稳定斑块,防止其引发事件,而非一味追求“消除”斑块,同时要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

五、 发现颈动脉斑块,如何治疗?

治疗策略取决于斑块导致的血管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是“软”是“硬”)以及患者的整体症状。

1、生活方式干预(基石):

合理膳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低盐、低脂、低糖,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鱼类。(详见作者2025年4月23日发布的“守护健康的饮食密码:一文读懂风靡全球的地中海饮食”科普文章)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

戒烟限酒:必须彻底戒烟,酒精越少越好。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

2、药物治疗(核心手段):

他汀类药物:这是治疗的基石。它不仅能降低“坏胆固醇”(LDL-C),更能稳定斑块、抗炎,显著降低斑块破裂风险,甚至可能使斑块缩小。医生会根据您的风险等级设定LDL-C的目标值(例如,需降至1.8mmol/L以下)。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通常用于有症状或高风险的无症状患者。

控制“三高”的药物:严格使用降压药、降糖药,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3、手术治疗(针对严重情况):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通过外科手术切开颈动脉,直接切除斑块。这是经典的金标准手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用球囊扩张狭窄部位并植入支架撑开血管。

手术通常适用于:有症状且狭窄>50%的患者,或无症状但狭窄>70%的高危患者。

六、 如何观察颈动脉斑块进展?

定期复查至关重要,主要方式是颈动脉超声。建议:

1、首次发现:应首次全面评估。

2、稳定期:若斑块稳定、狭窄程度不重,每年复查1次即可。

3、进展期/高风险:若正处于强化治疗初期或斑块不稳定,可能需遵医嘱6个月左右复查。

4、复查内容:超声报告会关注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血管狭窄率以及最关键的斑块特性(如是否光滑、有无溃疡、是低回声(软)还是强回声伴声影(硬))。

七、 健康人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

预防的核心就是管理上述“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越早开始越好。

1、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性价比最高的预防措施。

2、定期体检:从40岁开始,甚至更早(如有危险因素),应将颈动脉超声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

3、重视“三高”:如果发现血压、血脂、血糖异常,不要讳疾忌医,应积极咨询医生,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并坚持达标。

4、坚决戒烟:并避免二手烟环境。

发现颈动脉斑块,不必过度焦虑,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它更像身体发出的一份 “健康预警””,提醒我们是时候关注血管健康了。请您记住以下三点:

1、科学看待: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是常见的“血管老化”现象。

2、分层管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采取从生活方式干预到药物治疗,乃至手术的个体化方案。

3、重在预防:无论是否已有斑块,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是保护血管、守护大脑的最强武器。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颈动脉斑块,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迈向更健康的人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