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你需要了解的肝脏保卫战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7-28 19:43 阅读量2483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今天(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肝炎,这个看似普通的医学名词,实则潜藏着巨大威胁——它可能悄无声息地损害肝脏,最终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54亿人患有病毒性肝炎,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其致死率已超过艾滋病和结核病(WHO, 2024)。了解肝炎,就是守护肝脏健康的第一步。

一、肝炎家族:不同类型的肝脏入侵者

肝炎本质是肝脏炎症,根据病因主要分为:

1、病毒性肝炎 (最常见):

甲肝 (HAV):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传播(粪-口途径)。发病机制:病毒入侵肝细胞复制,免疫系统攻击感染细胞导致炎症。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乏力、恶心、黄疸(皮肤眼白发黄)、深色尿。通常可自愈,不会慢性化(CDC, 2023)。

乙肝 (HBV):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发病机制: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持续刺激免疫反应,长期可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症状:急性期类似甲肝;慢性期可无症状或疲劳、食欲不振,严重时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全球约2.96亿慢性感染者(WHO, 2024)。

丙肝 (HCV):主要经血液传播。发病机制:病毒直接损伤和免疫反应共同作用,极易慢性化(约55%-85%)。症状:急性期多轻微或无症状;慢性期隐匿进展,数十年后可致肝硬化、肝癌(Thomas & Liang, NEJM, 2023)。

丁肝 (HDV):依赖乙肝病毒存在,传播途径同乙肝。发病机制:与乙肝协同加重肝损伤。症状:通常比单纯乙肝更严重,进展更快(WHO, 2024)。

戊肝 (HEV):传播途径类似甲肝(粪-口),也可通过未煮熟的猪鹿肉传播。发病机制:病毒复制引发肝细胞损伤。症状:类似甲肝,孕妇感染后重症率和死亡率高(CDC, 2023)。

2、酒精性肝炎:

病因:长期过量饮酒。发病机制: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毒害肝细胞,诱发炎症和脂肪堆积。症状:乏力、食欲差、黄疸、肝区疼痛,严重者可急性肝衰竭(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 2022)。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

病因: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相关。发病机制:肝脏脂肪过度堆积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症状:常无症状,或仅有疲劳、右上腹不适,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Younossi & Henr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4、药物/毒素性肝炎:

病因: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抗结核药、部分抗生素)、草药、化学毒素。发病机制:直接肝毒性或个体特异质反应引发肝损伤。症状:多样,从无症状肝酶升高到急性肝衰竭(Björnsson, Gastroenterology, 2023)。

5、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病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肝细胞(原因不明)。发病机制: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症状:可急性起病类似病毒性肝炎,也可慢性隐匿进展,常伴其他自身免疫病(Manns et al., Hepatology, 2023)。

二、如何识别肝炎?症状与检查

常见症状与体征: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右上腹隐痛或不适、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浓茶色)、皮肤瘙痒。慢性肝炎可能无症状,或仅表现为长期疲劳。

严重程度评估:

血液检查:肝功能(ALT, AST升高提示肝损伤;胆红素升高提示黄疸;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

影像学:超声、CT、MRI可评估肝脏形态、结构、有无硬化、腹水或肿块。

无创肝纤维化评估:FibroScan(瞬时弹性成像)、APRI、FIB-4等血清学模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 2023)。

肝活检:评估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有创)。

综合评估工具: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预测终末期肝病严重程度和预后)。

三、科学对抗肝炎:治疗与进展

基础治疗:

病毒性肝炎:

乙肝:抗病毒药物是核心,如强效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需长期服用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22)。

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 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疗程短(8-12周),治愈率超过95%(WHO, 2024)。

甲肝/戊肝:通常支持治疗(休息、营养、对症)。

酒精性肝炎:严格戒酒是根本。重症可用激素或己酮可可碱(需医生评估)。

脂肪性肝炎 (NASH):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减重、运动、控制血糖血脂)。维生素E、吡格列酮可能用于特定患者(Younossi & Henr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药物性肝炎: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毒素,支持治疗,严重者可用N-乙酰半胱氨酸(尤其对乙酰氨基酚过量)。

自身免疫性肝炎: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硫唑嘌呤)是主要治疗,通常需长期维持(Manns et al., Hepatology, 2023)。

最新治疗进展:

乙肝功能性治愈:新型药物如进入抑制剂、衣壳抑制剂、RNA干扰疗法、治疗性疫苗等,旨在实现HBsAg清除(功能性治愈),处于临床试验阶段(Lok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4)。

NASH靶向药物:针对不同发病机制的药物(如FXR激动剂奥贝胆酸、THR-β激动剂Resmetirom、GLP-1受体激动剂等)研发活跃,部分已获批或接近获批(Younossi & Henr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基因治疗:针对罕见遗传代谢性肝病的研究取得进展。

四、构筑防线:预防胜于治疗

1、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最有效预防措施,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甲肝疫苗(高危人群推荐)。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甲肝、戊肝)。

避免不安全注射、使用未严格消毒器械(纹身、穿孔等)、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剃须刀、牙刷)(防乙肝、丙肝)。

安全性行为(防乙肝)。

3、健康生活方式:

限制或戒酒。

均衡饮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预防脂肪肝)。

谨慎用药:遵医嘱,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保健品。

4、高危人群筛查:乙肝/丙肝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有高危行为者、接受过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尤其1993年前)、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者应主动筛查(WHO, 2024)。

五、肝炎患者生活指南

1、遵医嘱治疗与随访:规律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

2、严格戒酒。

3、均衡营养:适量优质蛋白(鱼、瘦肉、蛋、豆制品),充足维生素(蔬果),避免油腻高糖食物。

4、避免肝损药物/物质:告知医生肝炎病史,慎用非处方药及中草药。

5、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6、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寻求家人、医生支持。

肝炎并非不可战胜的“沉默杀手”。通过科学认知不同类型肝炎,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尤其疫苗接种和避免高危行为),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如乙肝抗病毒、丙肝DAA治愈),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守护肝脏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认识肝炎,积极行动,终结肝炎!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