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里的“水世界”:认识胸腔积液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7-24 22:13 阅读量2139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在人体胸腔这个隐秘的空间里,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量润滑液体。但当疾病来袭,这里可能悄然积聚起异常的液体,形成胸腔积液。这种看似陌生的现象,其实在临床中相当常见,它如同一面镜子,常常映照出隐藏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甚至全身其他部位的疾病信号。

一、胸腔积液:从何而来?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覆盖肺脏和胸壁内侧的两层薄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仅有 5-15毫升 的液体,起着润滑作用。其生成与吸收保持着精妙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液体产生过多或吸收减少,就会形成胸腔积液。

发病因素与机制:

1、压力失衡(漏出液): 就像水管压力太高会渗水。全身性疾病导致液体静水压升高(如心力衰竭时血液回流受阻)或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时血液里蛋白太少),液体会更容易从血管渗漏到胸膜腔,形成漏出液。这种积液通常清澈,蛋白含量低(<30g/L),乳酸脱氢酶(LDH)也低(<200 U/L)。

2、屏障受损(渗出液): 胸膜本身或其附近的组织发炎或受损,如同墙壁防水层坏了。炎症、感染、肿瘤等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细胞的液体渗出到胸膜腔,形成渗出液。这种积液通常浑浊甚至脓性,蛋白含量高(>30g/L),LDH也高(>200 U/L)。常见病因包括:

①感染: 肺炎旁胸腔积液、脓胸(细菌感染)、结核性胸膜炎。

②恶性肿瘤: 肺癌胸膜转移、乳腺癌胸膜转移、淋巴瘤、原发胸膜间皮瘤。

③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④肺栓塞。

⑤腹部疾病: 胰腺炎、膈下脓肿(液体可穿过膈肌进入胸腔)。

⑥药物或放射线损伤。

二、身体发出的积水信号

胸腔积液的症状轻重与积液量、增长速度以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1、典型症状:

①呼吸困难(气短): 最常见症状!积液压迫肺组织,使肺无法充分膨胀,导致吸气费力,感觉空气不够用。躺下时(平卧位)常加重,坐起或侧卧(健侧在下)可稍缓解。

②胸痛: 尤其在炎症早期(如肺炎旁积液、结核性胸膜炎),呼吸或咳嗽时出现尖锐的刺痛,常位于胸壁侧面或后背下部。随着积液增多,胸膜壁层和脏层被分开,疼痛反而可能减轻。

③咳嗽: 多为干咳,由积液刺激胸膜或压迫支气管引起。

④全身症状: 发热、盗汗(常见于感染、结核、恶性肿瘤)、乏力、体重下降(需警惕恶性肿瘤)。

2、医生查体发现的体征:

①视诊: 患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饱满(大量积液时)。

②触诊: 患侧语音震颤(把手放在胸壁上让病人说“一”,感受震动)减弱或消失。

③叩诊: 患侧胸部叩诊声音由正常的清音变为浊音或实音(像敲打装满水的瓶子)。

④听诊: 患侧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积液上方区域有时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一种异常清晰的管状呼吸音)。

3、评估严重程度:

①症状评估: 呼吸困难的程度(如平地行走距离、是否需要吸氧、能否平卧)是核心指标。

②影像学评估:

胸部X光片: 最常用。少量积液(<300ml)可能仅表现为肋膈角变钝;中到大量积液可见下肺野大片均匀致密影,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凹面向上)。

胸部超声: 金标准!能精确探测到极少量积液(<100ml),清晰显示积液位置、深度、内部回声(有无分隔、包裹),是安全引导胸腔穿刺的关键工具。

胸部CT扫描: 提供最全面的信息。不仅能清晰显示积液量、分布(是否包裹),还能观察肺实质、胸膜、纵隔淋巴结等,对寻找病因(尤其是肿瘤)至关重要。

三、诊断利器:关键检查

胸腔穿刺和积液分析: 诊断的核心步骤! 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取积液进行化验。

1、常规检查: 外观(颜色、浑浊度)、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高提示炎症/感染;红细胞高提示出血或肿瘤;淋巴细胞为主需警惕结核或淋巴瘤)、总蛋白、LDH、葡萄糖(化脓性感染或类风湿关节炎时明显降低)。

2、关键鉴别(Light标准): 这是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的经典标准(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为渗出液):

①胸腔积液蛋白 / 血清蛋白 > 0.5

②胸腔积液 LDH / 血清 LDH > 0.6

③胸腔积液 LDH > 血清 LDH正常值上限的 2/3

3、特殊检查(针对病因):

①腺苷脱氨酶(ADA): 显著升高强烈提示结核性胸膜炎(尤其在结核高发区)。

②病原学检查: 涂片找细菌/抗酸杆菌、细菌培养+药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PCR。

③细胞学检查: 寻找癌细胞是诊断恶性积液的金标准,但首次检出率约60%,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

④肿瘤标志物: 如CEA(癌胚抗原)、CYFRA 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显著升高支持恶性积液诊断,但需结合其他检查。

⑤NT-proBNP/BNP: 显著升高强烈提示心衰相关的漏出液 [3]。

⑥胸膜活检: 当积液分析无法明确病因(尤其是怀疑结核或肿瘤时),可通过特殊活检针或在胸腔镜下获取胸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显著提高诊断率。

四、揪出真凶:良恶性鉴别

鉴别积液是良性疾病还是恶性肿瘤引起至关重要:


五、如何应对胸腔积水

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病 + 缓解积液症状。

1、治疗原发病(根本):

①心力衰竭: 强心(如地高辛)、利尿(如呋塞米、托拉塞米)、扩血管(如硝酸酯类)、改善心室重构(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②肺炎旁积液/脓胸: 足量、足疗程敏感抗生素。脓胸还需充分引流(置管或手术)。

③结核性胸膜炎: 标准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至少6个月。

④恶性肿瘤:

全身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

局部治疗:胸腔内灌注药物(化疗药如顺铂、博来霉素;硬化剂如滑石粉浆;生物制剂如贝伐珠单抗、免疫调节剂)。

2、缓解积液症状(治标):

①胸腔穿刺抽液(胸穿): 最直接快速缓解呼吸困难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中到大量积液。可同时送检积液明确病因。注意: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0ml,速度不宜过快,以防复张性肺水肿。

②胸腔闭式引流: 适用于积液量大、增长快、脓胸、或需要反复抽液者。持续或间断引流积液。

③胸膜固定术: 对于反复发作的恶性胸腔积液或某些顽固性良性积液(如肝性胸水),向胸膜腔内注入硬化剂(如无菌滑石粉浆、四环素衍生物)或抗肿瘤药物,刺激胸膜发生炎症粘连、闭锁胸膜腔,防止液体再积聚。常在充分引流后进行。

④留置胸腔引流导管: 对于预期生存期较长、需要反复引流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患者),可放置带阀门的长期引流管(如PleurX导管),患者或家属可在家定期引流积液,改善生活质量。

⑤外科干预: 如胸腔镜手术(VATS),适用于脓胸粘连包裹严重需清创、胸膜活检、或复杂胸膜固定术等情况。

3、常用治疗药物:

①利尿剂: 呋塞米(速尿)、托拉塞米:治疗心衰、肝硬化等引起的漏出液。

②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选择,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常用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脓胸常需覆盖厌氧菌(如甲硝唑、莫西沙星)。

③抗结核药: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④抗肿瘤药:

全身用药: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如肺癌常用含铂双药化疗、EGFR-TKI奥希替尼、ALK-TKI阿来替尼、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等)。

胸腔内灌注:顺铂、博来霉素、贝伐珠单抗(抗VEGF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等。

⑤硬化剂: 无菌滑石粉浆、四环素衍生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

⑥糖皮质激素: 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如结核性胸膜炎大量积液伴严重中毒症状、类风湿性胸膜炎、狼疮性胸膜炎等。

六、前沿曙光:最新治疗进展

靶向与免疫治疗在恶性胸水中的应用: 针对特定驱动基因(如EGFR、ALK)的靶向药(如奥希替尼、阿来替尼)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不仅在全身治疗中效果显著,也展现出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潜力,部分研究尝试胸腔内灌注免疫药物(如PD-1单抗)。

抗血管生成药物胸腔内灌注: 贝伐珠单抗、恩度等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少恶性积液产生,疗效得到多项研究肯定。

新型硬化剂与给药方式探索: 研究更高效、副作用更小的硬化剂及缓释剂型。

胸腔镜技术的优化: 单孔胸腔镜(VATS)的应用,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七、预防与生活调护

1、预防基础疾病:

①控制心血管风险: 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预防心力衰竭。

②预防感染: 接种肺炎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注意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增强抵抗力。

③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保持健康体重,降低多种疾病风险。

④避免接触致癌物: 戒烟(最重要!)、远离石棉等职业暴露。

2、生活注意事项(已患胸腔积液):

①遵医嘱治疗: 严格按医嘱服药、引流、复诊,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方案。

②休息与体位: 急性期多休息,呼吸困难时可采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有利于健侧肺代偿)。症状缓解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

③呼吸练习: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缩唇呼吸练习,有助于肺复张和排痰。

④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尤其因肿瘤或感染消耗大的患者)。心衰患者需严格限盐限水。肝硬化患者需保证足够蛋白但避免肝性脑病。

⑤观察病情: 留意呼吸困难、胸痛、发热、咳嗽等症状变化,记录引流量(如有引流管)和颜色,及时向医生反馈。

⑥心理支持: 疾病可能带来焦虑和压力,寻求家人、朋友、医护人员或专业心理咨询的支持非常重要。

胸腔积液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病因。理解其形成机制、识别其症状体征、通过规范检查(尤其是积液分析和影像学)明确病因,是成功治疗的关键。治疗的核心在于解决原发病,同时通过引流等方式缓解症状。随着医学进步,特别是靶向、免疫治疗的发展,即使是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也展现出了新的希望。积极预防基础疾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减少胸腔积液发生的重要防线。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科学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