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石棉杀手”:一位老工人与胸膜间皮瘤的抗争之路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7-20 14:25 阅读量199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胸膜间皮瘤,一种侵袭性强、预后不佳的恶性肿瘤,常被称为“石棉暴露的无声烙印”。尽管相对罕见,其与职业及环境暴露的紧密关联,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严重威胁,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本文通过一位患者的真实经历,带您全面了解这一隐匿的疾病。

真实案例:

62岁的张先生曾从事造船厂维修工作20余年。近半年来,他持续感到右侧胸痛,并伴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干咳。起初他以为是劳累所致,但症状日益严重,体重也下降了近10斤。就医后经详细检查,最终被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上皮型,III期)。张先生回忆,年轻时工作环境粉尘弥漫,虽佩戴普通口罩,但防护不足,很可能长期接触了石棉。

1. 谁在幕后?—— 核心发病因素

石棉暴露: 这是最主要、最明确的致病因素,约80%的患者有明确石棉接触史。石棉纤维被吸入后,像极其细小的针,可穿透到达胸膜并长期滞留,引发慢性炎症和DNA损伤,最终可能导致癌变。石棉暴露与发病之间存在较长的潜伏期(通常20-50年)。

其他潜在因素: 包括某些猿猴病毒40(SV40)感染的争议性作用、辐射暴露史、特定的遗传易感基因(如BAP1基因胚系突变显著增加风险)等。

2. 病变如何发生?—— 发病机制简述
吸入的石棉纤维沉积在肺实质深处,部分可迁移至胸膜腔。这些纤维:

持续物理刺激胸膜间皮细胞。

诱导细胞产生活性氧(ROS),造成氧化损伤和慢性炎症。

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

最终引发关键的基因突变(如涉及NF2、BAP1、TP53、CDKN2A等基因),使正常间皮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形成肿瘤。

3. 无声侵袭的警报—— 典型症状与体征

早期症状 (隐匿): 常不明显或轻微,如轻微胸痛(通常位于胸壁或肩胛骨区域)、轻度活动后气短、不明原因的疲乏。

中晚期症状 (显著):

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胸痛: 钝痛或锐痛,深呼吸、咳嗽时可能加剧。

呼吸困难: 随着胸腔积液增多或肿瘤本身占据胸腔空间而加重。

咳嗽: 多为干咳。

体重明显下降、食欲减退、全身乏力。

胸腔积液相关症状: 大量积液导致患侧胸部饱满感、压迫感。

体征:

患侧胸廓活动度减低。

患侧叩诊呈浊音或实音(提示积液或肿块)。

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尤其在有胸腔积液时)。

晚期可能出现杵状指(趾) 或肿瘤转移引起的体征(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4. 评估战况—— 严重程度分期
主要采用国际间皮瘤学会(IMIG)的TNM分期系统(基于肿瘤大小/侵犯范围[T]、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转移[M]),分为I-IV期:

I-II期: 肿瘤相对局限在单侧胸膜腔,手术可能获益较大。

III期: 肿瘤侵犯较广(如胸壁、心包、纵隔淋巴结),手术难度大。

IV期: 出现远处转移(如对侧胸腔、肝脏、骨、脑等),通常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分期是决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的关键依据。

5. 揪出真凶—— 特异性检查

影像学检查:

胸部X光片: 可发现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或肿块,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

胸部CT扫描(增强): 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胸膜增厚(常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胸腔积液、胸膜斑块(钙化提示石棉暴露)、肿瘤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肿大。

PET-CT扫描: 有助于评估全身转移情况、指导活检部位、评估治疗效果。

胸腔穿刺术: 抽取胸腔积液进行化验(细胞学检查、生化分析、肿瘤标志物如间皮素相关蛋白测定)。但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不高(约30%)。

胸膜活检: 确诊的金标准。常在影像引导下进行(如CT引导穿刺活检),或更推荐通过内科胸腔镜或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 进行直视下多部位活检,获取组织量多,诊断率高。

病理学与免疫组化: 活检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利用特异性抗体(如Calretinin, WT-1, D2-40, CK5/6等阳性;TTF-1, Napsin A, CEA等阴性)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明确诊断并与其他肺癌鉴别。

6. 全力抗击—— 主要治疗手段与药物
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分期、身体状况、组织学类型、基因状态等综合制定,强调多学科协作(MDT)。

手术:

胸膜切除/剥脱术(P/D): 切除肉眼可见的胸膜肿瘤,保留肺组织。适用于部分早期患者或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更大手术者。

胸膜外全肺切除术(EPP): 整块切除患侧胸膜、肺、心包、膈肌等。创伤巨大,现已少用,仅在高度选择的早期患者中心进行。

手术通常需联合全身治疗(化疗/免疫)和/或放疗(如术后辅助放疗)。

化疗: 是大多数患者的基石治疗。

一线方案: 培美曲塞(Pemetrexed)联合铂类药物(顺铂 Cisplatin 或卡铂 Carboplatin)。此方案被证明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二线及后线治疗: 可选药物包括吉西他滨(Gemcitabine)、长春瑞滨(Vinorelbine)等,或考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临床试验。

放疗: 主要用于:

姑息治疗: 缓解疼痛(如胸壁侵犯)、控制局部症状(如出血、上腔静脉压迫)。

预防性照射: 预防胸腔穿刺、胸管引流或活检通道的肿瘤种植转移。

辅助治疗: 术后(如P/D后)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免疫治疗: 重大突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 Opdivo)联合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 Yervoy)已被批准作为不可切除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一线治疗。该方案相比标准化疗显著延长了患者总生存期,是近十多年来的重大进步。

其他免疫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 Pembrolizumab)也在研究中或用于后线治疗。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 一种利用特定频率电场干扰癌细胞分裂的局部物理疗法。与化疗联用作为一线维持治疗或用于复发患者,显示出生存获益。

靶向治疗与基因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BAP1缺失)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尚未有广泛应用的靶向药物。间皮素(Mesothelin)靶向的CAR-T细胞疗法、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是研究热点。

姑息与支持治疗: 贯穿全程,至关重要! 包括:

控制疼痛(药物、神经阻滞等)。

处理胸腔积液(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置管引流、胸膜固定术)。

缓解呼吸困难(氧疗、药物)。

营养支持、心理社会支持。

7. 防患于未然—— 预防措施

严格管控和禁用石棉: 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已禁止使用闪石类石棉(如青石棉、铁石棉),对温石棉的使用也有严格限制。

职业防护:

从事可能接触石棉的工作(如旧建筑拆除、翻修、特定制造业、管道工、消防员)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PPE): 如经过认证的正压呼吸器、防护服,并在工作后正确清洗。

工作场所需有良好的通风除尘设施,定期监测石棉粉尘浓度。

禁止吸烟!吸烟与石棉暴露具有协同致癌作用,显著增加患肺癌和间皮瘤风险。

环境与生活防护:

老旧房屋(尤其1980年代前建造)进行翻修时,切勿自行处理疑似含石棉的材料(如石棉瓦、隔热层、管道包裹材料),应聘请专业的有资质的石棉清除公司处理。

避免在可能受石棉污染的废弃场地(如旧工厂、矿场)活动。

8. 与疾病同行——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

严格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积极配合治疗: 遵医嘱用药、按时复查(包括影像学、血液检查等)。

管理症状与副作用:

呼吸困难: 学习呼吸技巧(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必要时使用氧疗。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清新。

疼痛: 及时与医生沟通疼痛情况,规范使用止痛药物。

化疗/免疫治疗副作用: 如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甲状腺炎、肺炎、肠炎等)。及时向医护团队报告任何不适。

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质摄入,少量多餐。必要时咨询营养师。

适度活动: 在身体允许情况下,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有助于维持体力和改善心情,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与社会支持: 疾病带来巨大身心压力。积极寻求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或病友团体的支持非常重要。

预先规划: 与家人和医生坦诚沟通治疗意愿和护理目标。

张先生的故事令人痛心,也敲响了警钟。胸膜间皮瘤虽然凶险,但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石棉暴露——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严格的工作场所防护、环境石棉清除和个人防护意识(特别是戒烟)至关重要。对于已患病的患者,现代医学已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免疫联合治疗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更长的生存期。多学科综合治疗结合全程的姑息支持治疗,是管理该病、改善生活质量的核心。早诊断、早干预、规范治疗,以及社会对石棉危害的持续关注和行动,是战胜这个“沉默杀手”的关键。

本文内容旨在科普,具体诊疗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