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隐形杀手:热射病——一位建筑工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警示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7-14 16:51 阅读量2231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盛夏酷暑,热浪滚滚,高温不仅带来不适,更可能引发致命疾病——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热射病死亡率高达40%-70%。本文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带您深入了解热射病的防治要点,助您安全度夏。

真实案例:烈日下的生死时速

2023年7月,55岁的建筑工人王师傅在38℃高温下连续作业4小时后,突然晕倒抽搐,被工友紧急送医。入院时他体温高达41.2℃,昏迷不醒,皮肤灼热干燥,化验显示凝血功能严重异常(INR 2.8)、肌酸激酶飙升至58,000 U/L(提示横纹肌溶解)。经诊断为劳力型热射病合并多器官衰竭,ICU抢救5天才脱险。

深度解析热射病

1. 发病因素

经典型热射病: 高温高湿环境(如未开空调的室内),多发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

劳力型热射病: 高强度运动/劳动(如军训、建筑、消防),青壮年多见。

2. 致命机制
核心环节是体温>40℃导致细胞直接损伤,触发三重危机:

体温调节中枢“瘫痪”

全身炎症风暴(IL-6、TNF-α激增)

血管内皮损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 肺热射病:特殊警报
约35%热射病患者早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

呼吸频率>30次/分

血氧饱和度<90%

肺部CT显示“弥漫性磨玻璃影”

4. 典型症状与体征

5. 病情严重度“红绿灯”
高危信号(需立即抢救):

Glasgow昏迷评分≤8分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秒

血乳酸>5 mmol/L

6. 关键检查指标

血液检查: CK>5000 U/L(横纹肌溶解)、肌酐升高(肾损伤)、D-二聚体>10mg/L(DIC)

影像学: 头颅CT排除脑出血,肺部CT评估肺水肿

体温监测: 直肠温度最准确

急救与治疗:黄金30分钟

1. 现场急救(核心!)

快速降温: 冷水浸泡(优先)或冰袋敷大动脉(颈/腋/腹股沟)

气道保护: 昏迷者侧卧位防误吸

紧急送医: 拨打120时说明“疑似热射病”

2. 医院治疗四支柱

3. 最新治疗突破

血液净化(CRRT): 清除炎症因子,改善预后

细胞因子抑制剂: 如IL-1拮抗剂(Anakinra)进入Ⅲ期临床试验(NCT05349755)

预防:远离伤害

1. 高危人群防护

户外工作者:避开11:00-15:00高温时段,每小时补水500ml(含0.1%盐)

老年人:空调温度设26-28℃,每日饮水>1500ml

2. 预警信号识别

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饮用含电解质饮料(运动饮料或淡盐水)。

热射病是夏季的“隐形杀手”,但可防可治。牢记“早降温、早就医” 原则,发现疑似患者立即用冷水降温并拨打120。高危人群需加强防护,从源头避免悲剧发生。

温馨提示: 夏季外出随身携带水杯,在树荫下行走可降低地表辐射热达10℃!室内开启空调除湿模式,湿度降至50%体感温度立降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