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长期被鼻塞、流脓涕、闻不到饭菜香所困扰?甚至感觉脸上像压了块石头?这可能是慢性鼻窦炎在作祟,若还长了鼻息肉,烦恼更是加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王先生(化名)的真实经历,一起揭开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简称CRSwNP)的神秘面纱,了解如何科学应对。
一、典型案例:王先生的困扰与转机
45岁的王先生,过去3年饱受“重感冒”折磨:持续性鼻塞(必须张嘴呼吸)、黏稠黄脓鼻涕源源不断,更糟的是完全闻不到香味,还常感额头和面颊胀痛、脑袋昏沉。初期药店买药稍有缓解,但很快复发且愈发严重。最终在耳鼻喉科,鼻内镜发现他双侧鼻腔长满了灰白色、半透明如去皮葡萄般的肿物(鼻息肉),鼻窦CT更显示多个鼻窦充满软组织影。王先生被确诊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二、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发病因素
CRSwNP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持续炎症刺激: 反复的急性鼻窦炎未彻底治愈是常见起点。
2、过敏因素: 过敏性鼻炎患者是高风险人群。过敏原(尘螨、花粉等)持续刺激鼻腔黏膜,诱发慢性炎症。
3、解剖结构异常: 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等,阻碍鼻窦正常通气和引流,分泌物淤积易发炎。
4、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如PM2.5)、烟草烟雾、化学刺激物中。
5、哮喘与阿司匹林不耐受: 部分患者同时患有哮喘,尤其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Samter三联征),更易出现严重的鼻息肉。
6、微生物因素: 细菌、真菌可能在鼻窦内形成生物膜或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参与疾病进程。
7、遗传倾向: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三、病变是如何形成的?发病机制
当前研究认为,CRSwNP的核心是 2型炎症反应 占主导地位:
1、免疫细胞失衡: 在遗传或环境因素触发下,免疫系统(特别是Th2细胞、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过度活化。
2、关键因子风暴: 释放大量白介素IL-4, IL-5, IL-13等细胞因子。
3、效应细胞聚集: 这些因子招募并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在大多数中国和欧美患者鼻息肉组织中显著增多)、肥大细胞、浆细胞等。
4、组织损伤与重塑: 炎症因子和效应细胞破坏黏膜屏障,导致黏膜持续水肿、腺体增生、分泌物增多。在炎症反复刺激下,黏膜下层极度水肿并重力性下垂,最终形成外观如“葡萄串”的鼻息肉。同时伴随组织重塑(如纤维化)。
四、典型的“信号”:临床症状与体征
1、鼻部症状:
鼻塞: 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多为双侧,药物治疗效果差。是最常见、最困扰的症状。
流涕: 黏脓性或脓性鼻涕,向后可流入咽喉(鼻后滴漏),引起咳嗽、清嗓。
嗅觉减退或丧失: 息肉阻塞气流到达嗅区,或炎症损伤嗅神经。恢复常较困难。
2、面部症状:
头面部疼痛或压迫感: 常位于前额、眼眶周围或面颊部。
3、其他症状:
鼻后滴漏: 导致反复清嗓、咽痒、咳嗽,尤其晨起明显。
耳闷胀感: 影响咽鼓管功能所致。
睡眠障碍、打鼾: 严重鼻塞影响呼吸。
4、医生查体(体征):
鼻内镜检查: 是关键诊断手段。可见鼻腔内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半透明、可移动、触之不易出血的荔枝肉样或去皮葡萄样新生物(息肉)。常源自中鼻道、嗅裂等部位。黏膜充血水肿,可见脓性分泌物。
鼻腔通气差: 通过简单测试(如镜面试验)可评估。
五、病情严重程度如何评估?
医生会综合多方面判断:
1、症状视觉模拟量表 (VAS): 患者主观评分(0-10分)评估鼻塞、流涕、头痛、嗅觉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鼻内镜评分: 如Lund-Kennedy评分系统,客观评估息肉大小、水肿、分泌物、瘢痕和结痂情况。
3、鼻窦CT扫描: Lund-Mackay评分系统评估各鼻窦的堵塞程度和黏膜病变范围。这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4、嗅觉测试: 客观评估嗅觉功能损害程度。
5、生活质量问卷: 如SNOT-22(22项鼻鼻窦结局测试),全面评估疾病对患者生活各方面的困扰。
六、明确诊断的“利器”:特异性检查
1、鼻内镜检查: 一线检查,直观观察鼻腔鼻窦结构、黏膜状态、息肉位置大小及分泌物性质,可门诊快速完成。
2、鼻窦CT扫描: 诊断金标准。清晰显示鼻窦骨性结构、炎症范围、息肉占位情况、解剖变异,为治疗(尤其手术)提供精准“地图”。
3、鼻窦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必要时用于鉴别肿瘤、评估颅内或眶内并发症。
4、过敏原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是否合并过敏。
5、嗅觉功能测试: 主观(如T&T嗅觉计)或客观(嗅觉诱发电位)评估。
6、鼻分泌物涂片或病原学培养: 在急性加重或特定情况下,指导抗生素选择。
7、组织病理学检查: 手术切除的息肉标本送检,明确性质(多为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并排除其他少见疾病(如内翻性乳头状瘤、恶性肿瘤)。
七、对抗疾病的“武器库”:主要治疗手段
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减轻症状、缩小或消除息肉、恢复鼻窦通气和引流、预防复发。遵循 “阶梯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一线治疗):
①鼻用糖皮质激素: 基石药物(如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高效抗炎、缩小息肉、改善症状。需长期规律使用。
②生理盐水鼻腔冲洗: 重要辅助治疗。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刺激物,减轻黏膜水肿,促进药物接触。推荐每日1-2次。
③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 用于症状严重或鼻喷激素效果不佳时,快速减轻炎症和息肉体积(如泼尼松)。需医生严格掌控疗程和剂量,注意副作用。
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对部分非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患者,小剂量长期使用(通常3个月以上)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⑤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如孟鲁司特)。尤其适用于合并哮喘和/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
⑥治疗过敏: 合并过敏性鼻炎者,需加用抗组胺药(口服或鼻喷)、避免过敏原,必要时考虑脱敏治疗。
2、手术治疗:
何时需要手术? 药物规范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鼻息肉堵塞严重影响呼吸/嗅觉;出现并发症(如眶内、颅内感染);解剖结构异常显著妨碍药物治疗效果。
主流术式: 内窥镜鼻窦手术。在鼻内镜直视下,使用精细器械微创开放堵塞的鼻窦口,清除不可逆病变(息肉、水肿黏膜、骨炎等),重建鼻窦正常通气和引流功能。目标是尽可能保留正常黏膜。手术本身不“根治”炎症,术后仍需长期药物管理和随访。
3、生物靶向治疗 (新兴突破):
①针对2型炎症通路: 近年革命性进展。目前获批用于CRSwNP的是 抗IgE单抗(奥马珠单抗) 、抗IL-4Rα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和抗IL-5单抗(美泊利珠单抗)。
②作用: 精准阻断关键炎症因子(IgE、IL-4、IL-5、IL-13),显著缩小息肉体积、改善鼻塞、流涕、嗅觉丧失症状,减少口服激素需求和手术率,提高生活质量 。
③适用人群: 通常用于症状严重、合并哮喘、反复手术后快速复发、对激素依赖或存在使用禁忌的难治性CRSwNP患者。目前价格昂贵,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八、常用药物一览表
九、前沿曙光:最新治疗进展
1、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与研究深入: 除已获批的度普利尤单抗和奥马珠单抗外,更多靶向IL-33、TSLP等2型炎症因子的生物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广阔前景。
2、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 基于生物标志物(如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IgE/ECP/ Periostin水平)对CRSwNP进行更精细的内型分型,指导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如激素、大环内酯、生物制剂)。
3、微创手术技术持续优化: 导航系统、动力系统、术中影像等辅助技术使ESS更精准、安全、高效,并注重黏膜保护和功能重建。
4、术后综合管理方案优化: 强调术后规范随访、规律鼻腔护理(冲洗+喷药)和个体化用药方案的重要性,以最大限度延缓复发 。
十、筑起防御之墙:预防与生活管理
1、积极控制相关疾病: 规范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是预防CRSwNP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2、严格避免诱因:
远离过敏原: 做好尘螨防控(勤换洗床品、使用防螨罩、保持干燥)、花粉季减少外出/戴口罩、避免接触宠物皮屑(如过敏)。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烟草是强烈刺激物。
改善空气质量: 雾霾天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注意通风。
谨慎使用NSAIDs: 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务必禁用相关药物。
3、正确护理鼻腔:
坚持生理盐水鼻腔冲洗: 尤其在接触污染物、过敏原或感冒后。
掌握正确擤鼻方法: 单侧鼻孔轻轻擤,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病原体窜入鼻窦。
避免挖鼻: 损伤黏膜,带入细菌。
4、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5、重视感冒和急性鼻窦炎: 及时规范治疗,防止迁延成慢性。
6、遵医嘱定期随访: 即使症状缓解,也要按医生要求复诊,评估病情,调整用药,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一种常见的、由复杂因素引发、以2型炎症为核心的慢性鼻窦疾病。它以顽固性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和头面部胀痛为典型特征,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诊断依赖鼻内镜和鼻窦CT。治疗是场“持久战”,需医患携手:规范长期的药物治疗(鼻用激素是基石,辅以冲洗等)是基础;对于药物控制不佳者,内镜鼻窦手术是重要手段;针对重度难治性患者,生物靶向治疗带来了突破性希望。 预防的关键在于控制过敏/哮喘、规避诱因(过敏原、烟、污染)、坚持鼻腔护理(冲洗)和增强体质。早诊断、科学治疗、持之以恒的管理是战胜疾病、畅快呼吸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