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背后:岁月偷不走的故事,但疾病可能改写剧本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6-30 14:18 阅读量297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在公园的长椅上,曾经沉稳儒雅的李教授(化名),85岁,开始像孩子一样因为分不到糖果而委屈落泪。家人忧心忡忡:“怎么越老越像小孩子了?”这种现象常被称为“老小孩”。作为医生,我深知这并非简单的“返老还童”,它往往是大脑向我们发出的健康警报——老年期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正在悄然发生。今天,让我们走进李教授的故事,了解“老小孩”背后的医学真相。

李教授是位退休的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生热爱阅读与朗诵。然而近两年,家人发现他变得“判若两人”:常忘记关火导致厨房冒烟,心爱的诗集散落一地却视而不见;情绪波动极大,有时因找不到眼镜就暴跳如雷,转眼又因电视里的小品咯咯笑个不停;傍晚时分尤其糊涂,甚至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问“你是谁?”最令人心酸的是,他开始认不出相伴60年的老伴,却总念叨着童年时母亲做的桂花糕。

1、核心疾病: 李教授的症状指向了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这是“老小孩”现象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70%。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 是第二大原因,常由中风或小血管病变引发。其他原因包括 路易体痴呆(DLB)(伴有视幻觉、帕金森样症状)、额颞叶痴呆(FTD)(早期显著的性格行为改变)等。

2、发病因素:

不可变因素: 年龄增长(最大风险因素)、遗传因素(如携带APOE ε4基因)、女性性别。

可变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教育水平低、中年听力损失、吸烟、缺乏运动、社会孤立、抑郁、肥胖、创伤性脑损伤等。

3、发病机制(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

大脑“垃圾”堆积: 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形成老年斑,破坏神经元间的通讯。

细胞骨架“扭曲”: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导致细胞内运输崩溃、细胞死亡。

神经细胞死亡与萎缩: 上述病变最终导致负责记忆、思考、情感调节的脑区(如海马体、皮层)神经元大量死亡和脑组织萎缩。

4、典型症状与体征:

记忆减退: 近期记忆首当其冲(如刚吃过饭却说没吃),远期记忆相对保留(如清晰记得童年往事)。

认知障碍: 时间地点混淆、计算困难、判断力下降(如乱穿马路)。

性格行为改变(“老小孩”核心表现): 幼稚化(如过度依赖、无理取闹)、情绪不稳(易怒、焦虑、抑郁)、淡漠(对爱好失去兴趣)、多疑(藏东西、怀疑被偷被害)。

生活能力下降: 无法独立购物、做饭、管理财务、穿衣洗漱。

其他: 语言障碍(找词困难)、视空间能力下降(迷路)、睡眠障碍(夜间游荡)。

5、严重程度:

轻度: 主要影响复杂工具性日常活动(理财、旅行),记忆减退明显,但基本生活尚可自理。

中度: 需协助完成基本生活(穿衣、洗澡),语言、认知、行为问题更突出,可能出现游走、激越。

重度: 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大小便失禁,语言能力基本丧失,需全面照料。

6、特异性检查:

神经心理测验: 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是筛查基石。

影像学检查:

MRI: 显示海马体萎缩(阿尔茨海默病特征)、脑白质病变或梗死灶(血管性痴呆)。

PET扫描: 淀粉样蛋白PET或Tau蛋白PET(可直观显示脑内病变沉积,但价格昂贵)。

脑脊液检查: 检测Aβ42降低、总Tau和磷酸化Tau升高(支持阿尔茨海默病诊断)。

7、主要治疗与药物:

对症治疗(改善认知与行为):

胆碱酯酶抑制剂: 多奈哌齐(安理申)、卡巴拉汀(艾斯能)、加兰他敏(适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增加脑内神经递质,可能暂时改善或稳定症状。

NMDA受体拮抗剂: 美金刚(适用于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调节谷氨酸活性。

行为精神症状管理: 非药物干预(环境调整、规律作息、音乐疗法等)为首选。若无效且症状严重,可谨慎考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利培酮,需警惕心脑血管风险和过度镇静)。

8、疗程与目标: 

目前药物无法治愈或逆转疾病,治疗目标是延缓进展、改善症状、维持功能、减轻照料负担。需长期服药,定期评估疗效与副作用。

9、最新治疗进展:

靶向Aβ的单抗药物: 如阿杜卡努单抗(Aducanumab)、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已在美国等获批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能显著清除脑内Aβ斑块。其延缓认知下降的临床意义仍在评估中,且存在脑水肿/微出血(ARIA)风险,需严格筛选病人并密切监测。

Tau蛋白靶向治疗、抗炎治疗、干细胞疗法等处于积极研发阶段。

10、预防措施:

管控心脑血管风险: 严格控制“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戒烟限酒,治疗房颤。

终身学习,活跃大脑: 阅读、学习新技能、玩益智游戏、参与社交活动。

坚持规律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力量训练。

健康均衡饮食: 推荐地中海饮食或MIND饮食(富含蔬果、全谷物、鱼类、橄榄油,限制红肉和甜点)。

保护听力,积极社交: 使用助听器,避免社会隔离。

保证充足优质睡眠。

11、生活照护要点:

安全第一: 移除家中障碍物、防滑处理、安装扶手、管理好电源火源刀具药物。

建立规律: 固定作息、用餐、活动时间,减少混乱感。

有效沟通: 语速慢、语句短、一次只给一个指令、多使用肢体语言和安抚。

尊重与耐心: 理解行为是疾病所致,避免争吵指责,尝试转移注意力。

关注照护者: 照护负担极重,照护者需寻求支持、合理休息,防止心力交瘁。

“老小孩”现象绝非自然的衰老过程,它更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的信号。李教授的故事提醒我们,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科学干预至关重要。虽然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但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管理症状、积极控制风险因素预防发病、以及充满爱与智慧的照护,我们完全能够帮助患病老人更有尊严地生活,让他们的晚年故事,少一些疾病的涂改,多一些温暖的陪伴。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