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还是毒品?一位肿瘤患者的警示与易成瘾药品科普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6-27 13:31 阅读量414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今天是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在医疗领域,许多有效治疗的药物,若使用不当便会滑向毒品的深渊。它们本是解除病痛的工具,滥用却成为健康的摧毁者。本文通过真实案例,带您了解这些“双刃剑”药物,明晰合理使用与滥用的界限。

真实案例:止痛贴变毒贴的教训

52岁的王女士(化名)因晚期肿瘤疼痛,医生开具了芬太尼透皮贴剂。初期严格按医嘱使用,疼痛控制良好。但数月后,王女士开始自行增加更换频率,甚至将贴剂剪开使用以求更快更强的效果。她逐渐出现嗜睡、精神恍惚、便秘加重,一次因呼吸抑制险致昏迷被送急诊。检查发现其血药浓度远超治疗范围,被诊断为阿片类药物中毒。经救治虽脱险,但已形成药物依赖,需进行专业的戒断治疗。

临床常用但需警惕的易成瘾药品清单

1、强效镇痛药(管制最严格)

代表药物: 吗啡注射液/片、芬太尼透皮贴剂/注射液、羟考酮缓释片、哌替啶注射液。

性状: 多为注射剂、口服片剂(含缓释)、透皮贴剂。

作用机制: 激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和脊髓)的μ阿片受体,强力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同时产生欣快感。

成瘾性: 极强。反复使用极易导致躯体依赖和心理渴求。

临床合理应用: 中到重度癌痛(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中的第三阶梯药物),术后剧痛,严重创伤疼痛。必须由有资质的医生严格评估后开具,处方为专用红色处方笺。

使用剂量与范围: 个体化滴定,起始剂量低,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和副作用逐步调整。目标是充分镇痛且副作用可耐受。严禁自行加量或改变用药方式(如嚼碎缓释片、破坏贴剂)。

避免滥用: 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记录疼痛日记供医生参考;剩余药物需交回医疗机构或药房安全回收;警惕将处方转给他人或从非法途径获取。

滥用后果: 呼吸抑制(可致死)、严重便秘、恶心呕吐、过度镇静、意识模糊、药物依赖、戒断症状(焦虑、失眠、肌肉疼痛、腹泻、寒战等)、经济崩溃、社会功能丧失。

2、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精神药品,部分管制)

代表药物: 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唑吡坦、佐匹克隆。

性状: 多为口服片剂。

作用机制: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肌肉松弛作用。

成瘾性: 中到强(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等成瘾性通常强于非苯二氮卓类如唑吡坦)。长期或超量使用易导致依赖。

临床合理应用: 短期治疗严重失眠、焦虑障碍急性发作、癫痫、酒精戒断症状、肌肉痉挛等。

使用剂量与范围: 使用最低有效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通常不超过2-4周,如需长期治疗需医生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唑吡坦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疗程也需严格控制。

避免滥用: 绝不自行长期服用;按处方剂量服用,不因效果减弱自行加量;避免与酒精或其他镇静剂合用;定期复诊评估是否需继续用药。

滥用后果: 日间困倦、头晕、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跌倒风险增加(尤其老年人)、药物依赖、戒断症状(反跳性失眠焦虑、抽搐、震颤、感知异常)、认知功能损害。

3、含可待因或麻黄碱的复方制剂(部分属普通处方或OTC,但风险不可忽视)

代表药物: 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如某些强力止咳药水)、含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

性状: 口服液体、片剂。

作用机制: 可待因是弱阿片类,止咳镇痛;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鼻黏膜血管缓解鼻塞。

成瘾性: 可待因:中(长期大剂量使用);麻黄碱: 本身成瘾性不高,但因其可作为制造冰毒的前体,存在非法流失和滥用风险。

临床合理应用: 短期缓解剧烈干咳(可待因)或严重感冒鼻塞症状(麻黄碱)。我国已加强对含可待因复方制剂的管理,部分已按二类精神药品管理。

使用剂量与范围: 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剂量短期使用。含可待因制剂禁用于儿童、哺乳期妇女等特定人群。

避免滥用: 不因追求快感或提神而大剂量、长期服用;警惕“药水”当饮料喝的误区;不购买来源不明的此类药物;遵医嘱,症状缓解及时停药。

滥用后果: (可待因)便秘、恶心、头晕、嗜睡、药物依赖、戒断症状;(麻黄碱)心悸、血压升高、失眠、焦虑,更严重的是其作为制毒前体流入非法渠道的社会危害。

安全用药,远离滥用

1、药品≠安全: 文中介绍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用于特定疾病是良药,但擅自改变剂量、用法、用途或长期非医疗目的使用,即成“毒”药。

2、核心原则: 遵医嘱,明用途,严剂量,短疗程,慎存放。绝不自行购买使用管制药品。

3、警惕信号: 未经医生同意自行加量、频繁要求开药、尝试多种途径获取药物、服药后行为异常(过度亢奋或镇静)、因药物问题影响工作生活。

4、安全回收: 家中剩余或过期的易成瘾处方药,务必送回医院药房或指定回收点,切勿随意丢弃或留存。

5、寻求帮助: 若怀疑自己或家人对药物产生依赖,立即寻求专业医生或精神卫生机构的帮助。戒毒机构或医院精神科能提供专业支持。

国际禁毒日提醒我们: 合理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医疗进步的体现,而防范其滥用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了解知识,提高警惕,才能让药物真正守护健康,而非沦为枷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