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报告单里的“红白密码”:医生教你看懂身体的求救信号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6-22 07:50 阅读量436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血常规检查堪称临床“侦察兵”,我国每年进行超20亿次血常规检测。一张小小的报告单,能揭示贫血、感染、血液病等多种问题。作为临床医生,我常遇到患者拿着报告单满脸困惑。今天,我们就通过李女士的真实案例,揭开血常规的“密码”。

典型案例:莫名的疲惫从何而来?

李女士,45岁,近两个月常感乏力、头晕,爬楼梯时心慌气短。就诊后,医生开具了血常规检查。以下是她的检查结果(模拟真实报告,隐去个人信息):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三步破解血常规密码

一、红细胞系统:身体的氧气快递员

血红蛋白(HGB):低于正常值(女性<115g/L)提示贫血。李女士仅85g/L,属中度贫血(WHO标准),解释了她的乏力、心慌症状。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贫血类型的“分类钥匙”:

MCV降低(<80fL):提示小细胞性贫血,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如李女士的72fL)

MCV正常:正细胞性贫血(如慢性病贫血)

MCV升高:大细胞性贫血(如维生素B12缺乏)

关键证据:李女士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MCHC↓),结合临床,高度怀疑缺铁性贫血。后续铁代谢检查证实:血清铁 4.5μmol/L(↓),铁蛋白 8ng/mL(↓)。

临床对策:《中国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指出,此类患者需补铁治疗(如口服硫酸亚铁)并查找病因(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

二、白细胞系统:人体的免疫卫士

白细胞总数(WBC):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感染);显著升高需警惕白血病

分类计数更重要:

中性粒细胞↑:急性细菌感染(如阑尾炎)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如流感)、某些慢性病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病)

李女士白细胞正常且分类无异常,基本排除活动性感染。

三、血小板系统:伤口的应急修补队

血小板(PLT):

降低(<125×10⁹/L):可能为血小板减少症(如ITP)、再生障碍性贫血,易引发出血

升高(>350×10⁹/L):见于炎症、缺铁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增加血栓风险

李女士血小板正常,暂无需干预。

记住三看口诀

1、看红细胞——查贫血(重点关注HGB、MCV)

2、看白细胞——查感染/炎症(关注总数和分类)

3、看血小板——查出血/血栓风险

李女士最终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经补铁及调整月经量后康复。需注意:单一指标异常需结合临床分析,如孕妇HGB正常值低于普通女性,老年人感染时白细胞可能不升高。

重要提示:血常规是筛查工具,异常结果需医生结合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如铁代谢、骨髓穿刺)综合判断!

本文由临床医生撰写,旨在科普。具体诊疗请遵医嘱。掌握基础解读方法,助您更高效地与医生沟通,但切忌自行诊断用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