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牧羊人”背后:警惕布鲁氏菌病的无声侵袭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6-21 15:05 阅读量323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牧民巴特尔(化名)连续数周反复发热、盗汗、关节疼痛难忍,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确诊,直至兽医告知家中羊群流产增多……最终确诊为布鲁氏菌病。该病为人畜共患病,全球年报告超50万例,我国北方牧区尤为高发。今天,我们将通过巴特尔的案例,揭开这一“隐形杀手”的面纱。

一、真实案例:牧民的持续发热之谜

45岁的巴特尔饲养着200余只绵羊。3周前,他开始出现午后高热(39°C以上)、夜间大汗浸透衣被、全身大关节(膝、髋)游走性疼痛。初期误以为感冒,口服退热药后短暂缓解,但症状反复。当地医院查血常规仅提示淋巴细胞轻度升高,无法明确病因。后因家中母羊流产率增高,经当地疾控中心检测,其血液布鲁氏菌抗体呈强阳性,确诊为急性布鲁氏菌病。

二、疾病全解析:从何而来?如何致病?

1、发病因素:接触是核心

传染源: 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我国90%以上由羊传播)(《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2020》)。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接羔、处理流产胎儿/胎盘、屠宰、挤奶(巴特尔的主要感染途径)。

消化道: 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生鲜奶/奶制品(如奶酪、冰淇淋)。

呼吸道: 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多见于实验室或屠宰场)。

2、发病机制:细菌的“潜伏战”

布鲁氏菌是胞内寄生菌,可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 被巨噬细胞吞噬 → 随淋巴/血液播散至全身(肝、脾、骨髓、关节、生殖系统等)→ 在细胞内繁殖 → 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 导致反复发热、多器官症状。

三、识别信号:症状与体征

1、“波状热”: 最具特征性表现之一(约见于50%患者),即体温如波浪般起伏(数日高热后短暂缓解,再发高热),可持续数周(如巴特尔)。

2、多汗: 常与发热相伴,夜间或退热时尤为明显,可浸湿衣被。

3、骨关节肌肉疼痛: 大关节(膝、髋、腰骶)疼痛、肿胀,肌肉酸痛。

4、乏力: 显著且持续的疲倦感。

5、其他可能表现: 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男性睾丸炎/附睾炎、女性卵巢炎/流产、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抑郁)、皮疹等。

四、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1、急性期(<3个月): 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为主(如巴特尔)。

2、亚急性期(3-12个月): 症状反复或持续,可能出现局部病灶。

3、慢性期(>1年): 症状迁延不愈,可有关节强直变形、神经功能失调、长期疲劳等,致残率高。

4、复发: 治疗不彻底是主要原因,症状可在缓解后再次出现。

重要提示: 及时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急性期患者可治愈;延误治疗易转为慢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五、揪出元凶:特异性检查

1、血清学检测(首选筛查/诊断):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平板凝集试验(PAT): 快速简便,用于初筛。

试管凝集试验(SAT): 诊断“金标准”之一。滴度≥1:160 有诊断意义,或双份血清(间隔2-4周)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巴特尔SAT滴度为1:1280。

补体结合试验(CFT)/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特异性更高,用于确诊及疗效观察。

2、病原学检测(确诊依据):

血培养/骨髓培养: 急性期阳性率较高(可达70%),是确诊“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需1-4周甚至更长)且需特殊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

3、其他: PCR(快速检测核酸)、影像学(如骨关节X线/MRI可显示骨质破坏、椎间盘炎)。

六、战胜病菌:主要治疗手段与药物

1、核心原则:早诊断、早治疗、联合用药、足疗程。

2、经典方案(WHO及我国指南推荐):

成人及>8岁儿童:

多西环素(口服,6周) + 利福平(口服,6周)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2020》; WHO首选推荐)。

替代方案(适用于禁忌): 多西环素(6周) + 链霉素(肌注,2-3周) 或 庆大霉素(肌注/静滴,1周)。

<8岁儿童、孕妇:

复方磺胺甲噁唑(口服,6周) + 利福平(口服,6周) (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3、疗程与依从性: 6周是基础疗程,务必坚持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否则极易复发。慢性期或并发症患者疗程需更长。巴特尔接受了标准的多西环素+利福平6周治疗,症状在治疗第2周开始明显缓解。

4、支持治疗: 休息、补充营养、解热镇痛(如布洛芬)缓解症状。

七、前沿进展:更优治疗探索

1、缩短疗程研究: 有高质量临床研究(RCT)显示,对于无并发症的急性期患者,多西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1周)的三联方案治疗3周可能取得与标准6周方案相似的疗效,且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该方案可能成为未来优化选择,但仍需更多验证和指南更新。

2、新型药物与方案: 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联合利福平或多西环素的研究在进行中,部分研究显示有效,但尚未成为一线推荐。

3、疫苗研发: 人用疫苗仍是巨大挑战。动物疫苗(如Rev-1活疫苗用于羊)是防控畜间疫情、阻断人间传播的关键。

八、筑牢防线:预防是关键

1、管理传染源:

加强动物检疫,病畜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国家农业农村部重点措施)。

为牲畜(尤其是羊、牛)接种有效疫苗(如S2、A19、M5株疫苗)。

2、切断传播途径:

职业防护(重中之重): 牧民、兽医、屠宰工、实验室人员等必须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胶靴。处理流产物、接羔、屠宰后彻底消毒(肥皂水+流动水洗手,环境用含氯消毒剂)。

食品安全: 生鲜奶(羊奶、牛奶)必须煮沸后饮用。肉类(尤其是内脏)彻底煮熟(中心温度≥70°C)。生熟分开,避免污染。

环境卫生: 妥善处理病畜排泄物、流产物,污染环境严格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尚无安全有效人用疫苗。高风险人群重在个人防护和定期体检。

九、患者生活指南

1、严格遵医嘱服药: 足量、足疗程,定期复诊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学滴度)。

2、充分休息与营养: 急性期及发热时卧床休息。饮食均衡,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

3、关注关节: 急性期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负担,慢性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4、心理调适: 慢性患者易焦虑抑郁,寻求家人、医生或心理支持。

5、避免传播: 急性期患者血液、体液可能含菌,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等物品。

布鲁氏菌病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潜伏在未经煮熟的奶制品、接触病畜的瞬间。巴特尔的案例警示我们:反复发热、多汗、关节痛,尤其有牲畜接触或生奶/肉食用史者,务必警惕布鲁氏菌病! 早期诊断和规范足疗程抗菌治疗是治愈关键。预防的核心在于强化职业防护、确保奶肉煮熟煮透、加强动物免疫检疫。提高认识,科学防护,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牧区隐形杀手”的侵袭。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旨在科普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个体诊疗方案请务必以接诊医生的专业判断为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