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孩子打鼾背后的健康警报 —— 一位5岁男孩的案例揭示儿童常见病的危害与应对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6-20 21:26 阅读量456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在儿科诊室,5岁男孩乐乐(化名)的妈妈忧心忡忡:“医生,孩子睡觉打呼噜像大人一样响,还总张着嘴呼吸,最近连耳朵都说听不清了……””经过检查,乐乐被诊断为“腺样体肥大”,这是困扰无数儿童的常见问题。数据显示,约10%-30% 的儿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天,我们就通过乐乐的案例,揭开腺样体肥大的面纱。

一、真实案例:乐乐的困扰与转机

乐乐,5岁,近一年来出现:

夜间: 持续响亮的打鼾,时有呼吸暂停(憋气几秒后猛吸一口气),睡眠不安、多汗、频繁翻身,有时甚至憋醒。

白天: 常年张口呼吸,晨起口干舌燥,说话带鼻音,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反映学习效率下降。近期还出现左耳听力下降、耳闷感。

面容改变: 上门牙前突,嘴唇变厚上翘,下颌后缩,形成典型的“腺样体面容”。

检查: 鼻咽侧位X光片显示腺样体堵塞后鼻孔达85%(重度肥大),耳科检查确诊为腺样体肥大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多导睡眠监测(PSG)提示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治疗: 综合考虑乐乐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特别是OSAHS和中耳炎)以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医生建议并实施了腺样体切除术(伴鼓膜切开置管术)。

效果: 术后当晚打鼾显著减轻,睡眠安稳。术后1个月,张口呼吸改善,听力恢复,注意力提升,面容问题需后续口腔正畸干预。术后半年复查,腺样体无复发,生长发育指标向好。

二、深入解析腺样体肥大

1、腺样体是什么?

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顶后壁的一团淋巴组织,属于咽淋巴环的一部分。它是儿童免疫防御的“前沿哨兵”,负责识别和抵御经鼻吸入的病原体。正常情况下,它在6-7岁发育至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

2、为什么会肥大?

当这个“哨兵”反复受到刺激,就会过度“增生”导致肥大。主要“元凶”包括: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鼻炎、鼻窦炎等是最常见诱因(病原体反复刺激)。

过敏性鼻炎: 持续的过敏炎症反应刺激腺样体增生。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空气污染等环境刺激物。

胃食管反流: 反流的胃酸可能刺激鼻咽部。

3、肥大如何引发症状?

物理阻塞: 肥大的腺样体像“路障”堵住鼻咽部,导致鼻塞、张口呼吸、打鼾、睡眠呼吸暂停(OSAHS)。长期缺氧影响大脑发育和体格生长。

影响引流: 阻塞咽鼓管咽口(连接鼻咽和中耳的管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听力下降 。

炎症扩散: 成为细菌病毒的“蓄水池”,易诱发或加重鼻窦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

面容改变: 长期张口呼吸导致颌面骨发育异常,形成“腺样体面容”(上唇短厚上翘、下颌后缩、牙列不齐、腭骨高拱)。

4、如何评估严重程度?

症状评分: 医生会详细询问打鼾、憋气、张口呼吸、注意力、听力等症状的频率和严重度。

专科检查:

鼻咽镜/电子喉镜: 直接观察腺样体大小、阻塞程度(金标准)。

鼻咽侧位X光片/CT: 测量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A/N比值)。>0.6提示肥大,>0.7提示显著肥大,>0.8常需手术 。

多导睡眠监测(PSG): 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的金标准,评估缺氧严重程度。

听力检查: 评估是否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及听力损失程度。

5、主要治疗手段:个性化选择是关键

观察等待: 轻度肥大(A/N<0.6)、症状轻微、无并发症者,可定期随访,部分会随年龄增长萎缩。

药物治疗(一线选择):

鼻用糖皮质激素: 如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剂,减轻局部炎症和水肿,改善鼻塞和轻度OSAHS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如孟鲁司特钠,尤其适用于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

抗生素: 仅在明确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或中耳炎时使用。

手术治疗(腺样体切除术):

适应症: 中重度OSAHS、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伴听力损失、颌面部发育畸形、反复鼻窦炎药物治疗无效、腺样体肥大导致明显症状(如严重鼻塞、张口呼吸)影响生活质量/生长发育。

手术方式: 主流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具有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的优势。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短(约15-30分钟)。

安全性: 现代麻醉技术成熟,手术总体安全。主要风险是出血(发生率低)和复发(罕见)。不会降低免疫力(免疫系统功能由全身淋巴组织承担)。

6、最新治疗进展

更精准的评估: 高分辨率鼻咽部MRI、3D打印模型辅助手术规划。

微创技术优化: 低温等离子设备持续升级,能量控制更精准,对周围组织热损伤更小。

围术期管理精细化: 快速康复理念应用,术前评估更全面,术后镇痛方案优化(如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冷敷)。

免疫调节研究: 探索特定免疫通路在腺样体肥大中的作用,为未来非手术治疗提供新靶点。

7、预防措施与生活管理

预防感染: 勤洗手、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增强体质。

控制过敏: 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避免过敏原、规范使用抗过敏药/鼻喷激素)。

改善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避免接触二手烟、油烟、粉尘等刺激物,使用空气净化器(尤其在污染严重时)。

合理喂养: 婴儿期避免长期平躺喂奶,减少呛奶及反流刺激。

关注症状: 若孩子出现持续打鼾、张口呼吸、睡眠不安、听力下降、反复鼻塞流涕、注意力不集中等,应及时就医耳鼻喉科。

术后护理: 术后1-2周内软食,避免剧烈活动、热水浴,保持口腔清洁,遵医嘱使用鼻喷剂,定期复查。

腺样体就像孩子鼻咽部的“保安”,但过度“尽责”(肥大)反而会堵塞通道,引发鼾声如雷、呼吸暂停、听力下降、面容改变甚至影响智力发育。乐乐的案例提醒我们:儿童打鼾绝非小事! 早期识别(关注睡眠呼吸模式、面容变化、听力情况)、科学评估(鼻咽镜/影像学/睡眠监测)和规范治疗(药物或手术)至关重要。最新的微创技术让手术更安全高效。预防的关键在于减少反复感染和过敏刺激。

记住:当孩子持续出现“睡不好、长不好、听不清、容貌变”的苗头时,请务必寻求专业耳鼻喉医生的帮助,守护孩子畅快呼吸,健康成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