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冰啤烤串成了许多人的消暑选择。然而26岁的小张(化名)却因此经历了一场“惊险之旅”——他在路边摊就餐后出现水样腹泻,12小时内排便8次,伴呕吐、乏力。急诊医生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食物易变质,腹泻发病率显著升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生腹泻病例约17亿例,其中儿童死亡约52.5万例。本文将以小张的案例为线索,详解腹泻的防治要点。
一、真实案例:一顿烧烤引发的急诊
时间:2025年6月12日晚
经过:小张与朋友在露天烧烤摊食用烤生蚝、凉拌海带后,夜间突发腹痛、水样便(含未消化食物),伴低热(37.8℃),呕吐3次。
就诊:急诊查体发现轻度脱水征(口干、尿量减少),肠鸣音活跃;便常规显示白细胞15-20/HP,诊断为细菌性胃肠炎。
治疗: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益生菌,48小时后症状缓解。
二、腹泻的“幕后黑手”:发病因素与机制
1. 核心发病因素
文献支持:夏季感染性腹泻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率超30%(Lancet Infect Dis 2018)。
2. 发病机制:肠道为何“失控”?
渗透性腹泻:未消化食物(如乳糖)滞留肠腔→水分被动渗出→便质稀薄
分泌性腹泻:细菌毒素激活肠细胞→氯离子大量分泌→水分被动跟随(如霍乱)
炎症性腹泻:病原体损伤肠黏膜→脓血便(如志贺菌感染)
三、识别危险信号:症状与严重度评估
▶ 典型症状
轻中度:稀便(≥3次/天)、腹胀、肠鸣音亢进
重度警示:
脱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少尿
感染中毒:高热(>39℃)、意识模糊
便血:提示侵袭性病原体(如弯曲杆菌)
WHO脱水评估表:
▶ 必须立即就医的情况:
腹泻持续>2天伴高热
便中带血或脓液
婴幼儿/老人出现嗜睡、拒食
四、诊断与治疗:科学应对三步走
1. 关键检查
便常规+培养:区分细菌/病毒感染(白细胞↑提示细菌)
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细菌感染
电解质检测:评估脱水导致的钠钾失衡
2. 治疗原则:补液为先,谨慎用药
文献更新:益生菌可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风险达60%(JAMA 2022)。
3. 疗程与饮食管理
疗程:细菌性腹泻5-7天,病毒性3-5天
饮食原则:
✅ 腹泻期:BRAT饮食(香蕉、米粥、苹果泥、吐司)
❌ 避免:乳制品、高脂食物、咖啡因
五、前沿进展与预防策略
▶ 新疗法:肠道微生态重建
粪菌移植(FMT):用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有效率>90%)(NEJM 2023)
噬菌体疗法:精准靶向耐药菌(临床试验阶段)
▶ 预防“病从口入”:WHO五要点
1、保持清洁:饭前便后洗手(肥皂+流动水>20秒)
2、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尤其海鲜、生肉)
3、彻底煮熟:食物中心温度>70℃
4、安全储存:冷藏<4℃,剩菜加热>60℃
5、使用净水:野外活动时煮沸或消毒
特殊人群建议: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降低重症风险70%)。
腹泻虽是常见病,但严重脱水可危及生命。牢记“补液优先、不滥用药”原则:
1、轻症居家补充电解质水+益生菌
2、出现血便、高热、脱水征立即就医
3、夏季避免生食海鲜,食物烹煮需彻底
预防胜于治疗,筑牢“手卫生+食品安全”双防线,方能安度炎夏。
本文科普旨在传播知识,个体诊疗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