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只需30秒!暑假溺水急救指南,每位家长都该收藏的真实案例解析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6-15 08:50 阅读量627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炎炎夏日,戏水消暑是很多人的选择,尤其是放暑假的中小学生。然而,清凉背后隐藏着致命的危险——溺水。溺水发生迅速且悄无声息,是导致全球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儿童和青少年威胁尤甚。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见过太多本可避免的悲剧。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结合真实案例,让大家科学认识溺水,掌握关键的急救与预防知识,守护生命安全。

一、真实案例警示:泳池边的惊魂30秒

去年7月,12岁的小杰(化名)和同学在小区泳池玩耍。起初他还在浅水区嬉闹,后来独自游向深水区。突然,岸上的救生员发现小杰在水中动作变得异常:手臂在水面扑打挣扎,头却无法抬起露出水面呼吸,没有大声呼救。整个过程不到30秒,小杰就沉入水下。救生员迅速将其救上岸。此时小杰已失去意识,口鼻涌出粉红色泡沫状液体,皮肤冰冷发绀(青紫),呼吸微弱,脉搏几乎摸不到。万幸,现场立即实施了正确的心肺复苏(CPR),120急救人员赶到后接力抢救,小杰最终在ICU治疗一周后康复。这个案例警示我们:溺水过程极其迅速且安静,识别和及时反应是救命关键。

二、溺水是什么?发病机制揭秘

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溺水是指在液体介质中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其核心是液体(通常是水)进入呼吸道,阻碍氧气交换。

发病机制(窒息缺氧是核心):

1、入水初期(本能性屏气): 落水者会本能屏气,可能吞水,引发喉痉挛(喉咙紧闭)。

2、无法屏气(水进入呼吸道): 屏气无法持续,水被吸入气道和肺部。

3、气道痉挛与损伤: 冷水刺激或吸入杂质可加剧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吸入的水(特别是淡水或海水)会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4、严重缺氧: 上述过程导致氧气无法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无法排出。大脑对缺氧极度敏感,4-6分钟即可开始发生不可逆损伤。

5、心脏停跳: 严重缺氧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关键点: 溺水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窒息导致的全身缺氧,特别是脑缺氧。

三、识别溺水:症状与体征

溺水者往往无法呼救!需警惕以下表现:

水中表现:

头部在水面以下,嘴巴在水面上下浮动。

眼神空洞、涣散或紧闭。

头发覆盖前额或眼睛。

身体呈垂直状态,腿部无踩水动作。

试图游向某个方向但无进展。

做类似“爬梯子”的无效划水动作。

最重要的:没有呼救能力!

被救上岸后表现:

意识障碍: 从烦躁不安到完全昏迷。

呼吸异常: 呼吸微弱、急促、费力或停止。口鼻可溢出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状液体(肺水肿表现)。

循环障碍: 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绀(青紫)。脉搏微弱、过快(心动过速)或摸不到(心跳骤停)。

体温过低(低体温): 尤其在冷水中溺水后。

其他: 剧烈咳嗽、呕吐、抽搐。

四、生死时速:溺水现场急救(黄金4分钟!)

遵循“叫、叫、C-A-B”原则(针对溺水急救有调整):

1、叫:确保环境安全,立即呼救!

快速将溺水者救离水体(注意自身安全)。

同时大声呼救,让旁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2、叫:判断反应和呼吸(5-10秒内完成):

轻拍双肩,大声呼唤:“你怎么了?”。

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判断呼吸),时间不超过10秒。

特别注意:溺水者可能因喉痉挛仅有微弱/濒死叹息样呼吸,这等同于无呼吸!

3、C-A-B: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顺序与常规CPR不同!)

C - Circulation (循环/胸外按压): 如果溺水者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

让溺水者平卧于硬地。

施救者位于一侧,双手重叠(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

用上身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让胸廓充分回弹。

A - Airway (开放气道): 在开始按压约30秒(约5个循环)后,或当有第二名施救者到来时,尽快开放气道:

压额抬颏法:一手压前额,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巴骨(非颈部软组织),使头后仰。

清除口鼻可见的异物(如水草、呕吐物),但避免盲目深挖。

B - Breathing (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立即给予!这是溺水复苏的关键!

捏紧溺水者鼻孔。

用嘴包住其嘴(婴儿则包住口鼻),给予2次有效的人工呼吸(每次吹气约1秒,看到胸廓起伏即可)。

按压与呼吸比例:30次按压 : 2次人工呼吸。持续循环进行,尽量减少中断。

尽早使用AED: 如AED送达,立即开机,按语音提示操作,贴好电极片。AED分析心律时,所有人不要接触患者。如提示需要电击,确保无人接触后按下电击键。电击后立即恢复CPR。

重要提示:

溺水复苏优先给予通气(人工呼吸): 因为核心问题是缺氧,早期有效通气至关重要(常规心脏骤停CPR顺序是C-A-B,溺水调整为C-A-B但强调尽快通气)。

不要控水! 传统倒背控水、顶腹部等方法不仅无效,还会延误通气、增加呕吐误吸风险。现代指南明确摒弃。

持续CPR直到: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接管;或施救者筋疲力尽。

五、医院内的抢救:延续生命链

溺水患者即使恢复心跳呼吸,仍需紧急送医。医院抢救核心是:

1、高级生命支持(ALS): 继续保障气道(气管插管)、呼吸(机械通气)、循环(药物、输液)。

2、复温治疗: 对低体温者进行安全复温。

3、处理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严重肺损伤导致顽固性低氧,需要高级呼吸支持(如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甚至ECMO - 体外膜肺氧合)。

缺氧性脑损伤: 是影响预后的关键。采用目标体温管理(TTM,以前称亚低温治疗)(通常维持核心体温32-36°C一段时间)来保护脑神经。密切监测颅内压、脑电图等。研究表明TTM可改善部分心跳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感染(如吸入性肺炎):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存在争议,通常根据指征使用。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监测并纠正。

急性肾损伤: 对症支持治疗。

多器官功能支持: 保护心、肝、肾、凝血功能等。

六、预防溺水:安全游泳5要+5不要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

5要:

1、要选择安全场所: 在配备有合格救生员的正规游泳馆、海滩游泳区游泳。避免野泳(水库、池塘、河流等)。

2、要专人看护(尤其儿童): 家长或监护人必须全程、近距离(伸手可及)、不分心(不玩手机!)地看护水中的儿童。美国儿科学会强调“触碰式监管”的重要性。

3、要学会游泳与自救: 掌握游泳技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同时学习踩水、漂浮等自救技巧。

4、要穿戴合格救生衣: 在开放水域(如湖泊、河流、海洋)进行划船、钓鱼等活动时,必须正确穿戴符合标准的救生衣。

5、要学习心肺复苏(CPR): 家长、教师、经常接触水域的人员都应学习掌握CPR技能。

5不要:

1、不要独自游泳: 始终结伴而行。

2、不要高估能力: 避免到深水区或陌生危险水域冒险。

3、不要酒后、药后下水: 酒精和药物会严重影响判断力、协调性和体温调节。

4、不要在恶劣天气下水: 雷雨、大风、大浪时远离水域。

5、不要在水中嬉闹过度: 避免推搡、跳水(尤其浅水区)、长时间憋气比赛等危险行为。

溺水是夏季高发的致命意外,其核心是液体吸入导致的窒息缺氧。识别溺水要牢记其“无声性”,警惕水中异常挣扎。现场急救的核心是立即启动高质量心肺复苏(CPR),优先开放气道和给予人工呼吸,并尽快使用AED,同时摒弃无效的控水法。医院抢救则专注于高级生命支持和处理严重并发症(如ARDS、脑损伤)。最根本的防线在于预防:选择安全场所、加强有效看护(尤其是儿童)、学会游泳自救、正确使用救生衣、掌握CPR技能,并严格遵守安全规则。生命只有一次,切莫让清凉的夏日之水变成噬命之渊。请务必提高警惕,学习并传播这些知识,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