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卡着,咳不出也咽不下?是否习惯性地清嗓子,却越清越难受?这可能是慢性咽喉炎在作祟。作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慢性咽喉炎困扰着众多人群,却常被忽视或误诊。今天,让我们通过王老师的真实经历,一起揭开这个“沉默咽喉堵车”的真相。
真实案例:王老师的“咽喉噩梦”
王老师,45岁,一位资深中学教师。近两年来,她总感觉喉咙里有粘痰卡着,必须频繁用力清嗓才能暂时缓解。起初她以为是粉笔灰刺激,但假期症状依旧。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服用多种含片和抗生素效果甚微。直到进行喉镜检查,才发现她同时伴有明显的胃食管反流,咽喉黏膜已出现慢性充血和淋巴滤泡增生。经综合治疗4周后,王老师的“咽喉堵车”感才真正开始缓解。
一、为什么会发生“咽喉堵车”?——发病因素与机制
慢性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持续超过3个月。它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胃食管反流(关键因素): 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直接损伤黏膜。研究发现,约60%的难治性慢性咽喉炎与反流相关(中华医学会指南,2020)。
2、鼻腔鼻窦疾病: 如慢性鼻炎、鼻窦炎,炎性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鼻后滴漏综合征)。
3、用声过度或用声不当: 教师、歌手、销售人员等职业人群高发。
4、长期刺激物暴露: 吸烟(主动/被动)、饮酒、粉尘、化学气体、干燥空气。
5、过敏因素: 过敏性鼻炎患者易合并咽喉过敏反应(Laryngoscope, 2019)。
6、其他: 内分泌变化(如更年期)、心理因素、某些药物副作用等。
发病机制的核心在于: 上述因素持续刺激 → 咽喉黏膜损伤、炎症细胞浸润 → 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包括腺体和淋巴组织)发生慢性增生性炎症 → 导致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顽固症状。
二、识别“咽喉堵车”的信号——症状与体征
典型症状:
1、咽喉异物感: 最常见主诉,感觉有东西“卡”、“堵”、“粘”在喉咙里,位置不固定,吞咽时感觉明显,但进食不受影响。
2、频繁清嗓或咳嗽: 试图清除分泌物或缓解异物感。
3、咽喉部粘痰感/分泌物增多: 感觉有痰粘着,不易咳净。
4、咽喉干燥、灼热、微痛感。
5、声音嘶哑或疲劳: 可能时轻时重。
体征(医生检查可见):
1、咽部黏膜慢性充血: 呈暗红色。
2、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像鹅卵石路面样的小颗粒突起,是重要标志。
3、咽侧索增厚。
4、黏膜表面或有粘稠分泌物附着。
5、喉部黏膜(声带等)也可能充血、肿胀。
严重程度:
1、轻度: 症状轻微,间歇性,不影响生活。
2、中度: 症状较明显,经常发生,对生活有一定困扰(如频繁清嗓影响交流)。
3、重度: 症状持续且显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持续不适、睡眠受影响、焦虑)。
三、诊断“堵车”源头——特异性检查
1、电子喉镜/鼻咽镜检查: 最重要!直观观察咽喉部黏膜病变(充血、滤泡增生、分泌物等),排除早期肿瘤、声带病变等严重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2、过敏原检测: 怀疑过敏因素时。
3、24小时喉咽反流监测: 诊断反流性咽喉炎的“金标准”,但临床应用有一定限制。
4、食管pH-阻抗监测: 评估胃食管反流情况。
5、必要时: 鼻窦CT(排查鼻窦炎)、甲状腺检查等。
四、疏通“咽喉堵车”——主要治疗手段
治疗核心:去除病因 + 缓解症状 + 生活方式干预。
1、对因治疗(最关键):
治疗反流:
质子泵抑制剂 (PPI):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需足量足疗程,通常需8-12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H2受体拮抗剂: 如法莫替丁等。
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改善胃动力)。
严格饮食和生活管理(见下文预防部分)。
治疗鼻部疾病: 使用鼻用激素、抗组胺药、鼻腔冲洗等控制鼻炎鼻窦炎,减少鼻后滴漏。
治疗过敏: 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必要时脱敏治疗。
嗓音治疗: 纠正不良发声习惯,学习科学用嗓(尤其职业用嗓者)。
2、局部治疗(缓解症状):
局部含漱/含服: 缓解不适感(如温和的漱口水、含片)。注意:含片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雾化吸入: 生理盐水或加入少量激素(布地奈德),湿润、消炎(需遵医嘱)。
咽部涂药或物理治疗: 如激光、微波等(针对增生明显的淋巴滤泡,需谨慎评估)。
3、中医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
常用治法: 养阴利咽、清热利咽、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
常用中药:
单味/药食同源: 金银花、菊花、胖大海、罗汉果、麦冬、桔梗、甘草、陈皮、浙贝母、玄参、木蝴蝶等(可泡水代茶饮)。
经典方剂: 养阴清肺汤、半夏厚朴汤、会厌逐瘀汤等(需中医师开具)。
中成药: 金嗓利咽丸(胶囊)、清喉利咽颗粒、黄氏响声丸、蓝芩口服液等(务必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选用)。
五、预防“咽喉堵车”复发——生活中的护嗓之道
1、管理反流 (重中之重):
饮食: 避免过饱、睡前3小时不进食;避免/限制咖啡、浓茶、巧克力、薄荷、碳酸饮料、高脂、油炸、辛辣、酸性食物(柑橘类、番茄)、甜食;戒烟限酒。
体位: 餐后避免立即平卧;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15-20厘米)。
穿着: 避免紧身衣裤勒腰腹。
控制体重: 肥胖增加腹压,促进反流。
2、保持咽喉湿润:
足量饮水: 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
环境加湿: 尤其在干燥季节或空调/暖气房,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40%-60%)。
3、减少刺激:
坚决戒烟,远离二手烟。
避免接触粉尘、有害气体、干燥冷空气(必要时戴口罩)。
4、科学用嗓:
避免长时间、高声调讲话或喊叫。
掌握正确发声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避免喉部肌肉过度紧张)。
适当让嗓子休息。
5、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鼻炎、鼻窦炎、龋齿、扁桃体炎等。
6、保持良好心态: 情绪紧张焦虑可能加重咽喉不适感,学会放松身心。
7、定期体检与复诊: 遵医嘱用药和复查,特别是症状顽固或反复者。
慢性咽喉炎并非简单的“喉咙发炎”,更像一场复杂的“咽喉交通堵塞”,常由胃食管反流、鼻部疾病、用嗓不当、过敏等多重因素共同引发。其标志性的咽喉异物感、痰粘感和频繁清嗓症状,虽不致命却显著影响生活质量。治疗关键在于精准找到并去除“堵车”源头(尤其是反流),辅以科学的局部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嗓音管理。中药在缓解症状方面有一定特色,但需辨证使用。记住,咽喉持续不适超过3周,务必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医患携手,综合管理,疏通“咽喉堵车”,重获清爽呼吸并非难事!
免责声明: 本文提供的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本文不作具体用药指导,具体诊疗请务必咨询医生。
如果您有同样的健康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交流,或登录“健康160”APP,搜索作者实名“林士军”进行线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