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总不清爽?警惕“沉默的咽喉堵车”——慢性咽喉炎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6-10 20:47 阅读量534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你是否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卡着,咳不出也咽不下?是否习惯性地清嗓子,却越清越难受?这可能是慢性咽喉炎在作祟。作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慢性咽喉炎困扰着众多人群,却常被忽视或误诊。今天,让我们通过王老师的真实经历,一起揭开这个“沉默咽喉堵车”的真相。

真实案例:王老师的咽喉噩梦

王老师,45岁,一位资深中学教师。近两年来,她总感觉喉咙里有粘痰卡着,必须频繁用力清嗓才能暂时缓解。起初她以为是粉笔灰刺激,但假期症状依旧。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服用多种含片和抗生素效果甚微。直到进行喉镜检查,才发现她同时伴有明显的胃食管反流,咽喉黏膜已出现慢性充血和淋巴滤泡增生。经综合治疗4周后,王老师的“咽喉堵车”感才真正开始缓解。

一、为什么会发生咽喉堵车?——发病因素与机制

慢性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持续超过3个月。它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胃食管反流(关键因素): 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直接损伤黏膜。研究发现,约60%的难治性慢性咽喉炎与反流相关(中华医学会指南,2020)。

2、鼻腔鼻窦疾病: 如慢性鼻炎、鼻窦炎,炎性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鼻后滴漏综合征)。

3、用声过度或用声不当: 教师、歌手、销售人员等职业人群高发。

4、长期刺激物暴露: 吸烟(主动/被动)、饮酒、粉尘、化学气体、干燥空气。

5、过敏因素: 过敏性鼻炎患者易合并咽喉过敏反应(Laryngoscope, 2019)。

6、其他: 内分泌变化(如更年期)、心理因素、某些药物副作用等。

发病机制的核心在于: 上述因素持续刺激 → 咽喉黏膜损伤、炎症细胞浸润 → 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包括腺体和淋巴组织)发生慢性增生性炎症 → 导致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顽固症状。

二、识别咽喉堵车的信号——症状与体征

典型症状:

1、咽喉异物感: 最常见主诉,感觉有东西“卡”、“堵”、“粘”在喉咙里,位置不固定,吞咽时感觉明显,但进食不受影响。

2、频繁清嗓或咳嗽: 试图清除分泌物或缓解异物感。

3、咽喉部粘痰感/分泌物增多: 感觉有痰粘着,不易咳净。

4、咽喉干燥、灼热、微痛感。

5、声音嘶哑或疲劳: 可能时轻时重。

体征(医生检查可见):

1、咽部黏膜慢性充血: 呈暗红色。

2、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像鹅卵石路面样的小颗粒突起,是重要标志。

3、咽侧索增厚。

4、黏膜表面或有粘稠分泌物附着。

5、喉部黏膜(声带等)也可能充血、肿胀。

严重程度:

1、轻度: 症状轻微,间歇性,不影响生活。

2、中度: 症状较明显,经常发生,对生活有一定困扰(如频繁清嗓影响交流)。

3、重度: 症状持续且显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持续不适、睡眠受影响、焦虑)。

三、诊断堵车源头——特异性检查

1、电子喉镜/鼻咽镜检查: 最重要!直观观察咽喉部黏膜病变(充血、滤泡增生、分泌物等),排除早期肿瘤、声带病变等严重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2、过敏原检测: 怀疑过敏因素时。

3、24小时喉咽反流监测: 诊断反流性咽喉炎的“金标准”,但临床应用有一定限制。

4、食管pH-阻抗监测: 评估胃食管反流情况。

5、必要时: 鼻窦CT(排查鼻窦炎)、甲状腺检查等。

四、疏通咽喉堵车——主要治疗手段

治疗核心:去除病因 + 缓解症状 + 生活方式干预。

1、对因治疗(最关键):

治疗反流:

质子泵抑制剂 (PPI):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需足量足疗程,通常需8-12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H2受体拮抗剂: 如法莫替丁等。

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改善胃动力)。

严格饮食和生活管理(见下文预防部分)。

治疗鼻部疾病: 使用鼻用激素、抗组胺药、鼻腔冲洗等控制鼻炎鼻窦炎,减少鼻后滴漏。

治疗过敏: 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必要时脱敏治疗。

嗓音治疗: 纠正不良发声习惯,学习科学用嗓(尤其职业用嗓者)。

2、局部治疗(缓解症状):

局部含漱/含服: 缓解不适感(如温和的漱口水、含片)。注意:含片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雾化吸入: 生理盐水或加入少量激素(布地奈德),湿润、消炎(需遵医嘱)。

咽部涂药或物理治疗: 如激光、微波等(针对增生明显的淋巴滤泡,需谨慎评估)。

3、中医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

常用治法: 养阴利咽、清热利咽、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

常用中药:

单味/药食同源: 金银花、菊花、胖大海、罗汉果、麦冬、桔梗、甘草、陈皮、浙贝母、玄参、木蝴蝶等(可泡水代茶饮)。

经典方剂: 养阴清肺汤、半夏厚朴汤、会厌逐瘀汤等(需中医师开具)。

中成药: 金嗓利咽丸(胶囊)、清喉利咽颗粒、黄氏响声丸、蓝芩口服液等(务必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选用)。

五、预防咽喉堵车复发——生活中的护嗓之道

1、管理反流 (重中之重):

饮食: 避免过饱、睡前3小时不进食;避免/限制咖啡、浓茶、巧克力、薄荷、碳酸饮料、高脂、油炸、辛辣、酸性食物(柑橘类、番茄)、甜食;戒烟限酒。

体位: 餐后避免立即平卧;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15-20厘米)。

穿着: 避免紧身衣裤勒腰腹。

控制体重: 肥胖增加腹压,促进反流。

2、保持咽喉湿润:

足量饮水: 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

环境加湿: 尤其在干燥季节或空调/暖气房,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40%-60%)。

3、减少刺激:

坚决戒烟,远离二手烟。

避免接触粉尘、有害气体、干燥冷空气(必要时戴口罩)。

4、科学用嗓:

避免长时间、高声调讲话或喊叫。

掌握正确发声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避免喉部肌肉过度紧张)。

适当让嗓子休息。

5、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鼻炎、鼻窦炎、龋齿、扁桃体炎等。

6、保持良好心态: 情绪紧张焦虑可能加重咽喉不适感,学会放松身心。

7、定期体检与复诊: 遵医嘱用药和复查,特别是症状顽固或反复者。

慢性咽喉炎并非简单的“喉咙发炎”,更像一场复杂的“咽喉交通堵塞”,常由胃食管反流、鼻部疾病、用嗓不当、过敏等多重因素共同引发。其标志性的咽喉异物感、痰粘感和频繁清嗓症状,虽不致命却显著影响生活质量。治疗关键在于精准找到并去除“堵车”源头(尤其是反流),辅以科学的局部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嗓音管理。中药在缓解症状方面有一定特色,但需辨证使用。记住,咽喉持续不适超过3周,务必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医患携手,综合管理,疏通“咽喉堵车”,重获清爽呼吸并非难事!

免责声明: 本文提供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本文不作具体用药指导具体诊疗请务必咨询医生。

如果您有同样的健康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交流,或登录“健康160”APP,搜索作者实名“林士军”进行线上咨询。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