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是一位28岁的办公室职员,平时身体不错。两周前,她开始出现鼻塞、流清涕、喉咙轻微疼痛,感觉像是普通“感冒”,便自行吃了点感冒药。几天后,鼻塞流涕好转了,但咳嗽却越来越厉害!起初是干咳,后来咳得停不下来,甚至晚上睡觉都能咳醒,有时还能咳出少量白色粘痰。咳嗽剧烈时,胸口都震得有点痛。小张觉得这肯定不是普通感冒了,赶紧去了医院。经过医生问诊和听诊,小张被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会咳这么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小张的病例,一起来了解急性支气管炎。
一、 什么是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发生的急性炎症。它常常是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蔓延下来的结果,是导致咳嗽迁延不愈的常见原因。正如小张的经历,先有上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痛),之后咳嗽成为主角。
二、 为什么会得急性支气管炎?
小张的经历很典型,她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
1、病毒感染是“罪魁祸首”: 超过90%的急性支气管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元凶”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普通感冒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2、少数情况是细菌作祟: 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百日咳杆菌等。需要强调的是,普通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直接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很少见,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也并非普遍现象。
3、物理化学刺激是“帮凶”: 吸入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如烟雾、二氧化硫、氯气等)可直接刺激支气管粘膜,诱发炎症或加重病毒感染后的症状。小张办公室的空调冷风、可能的二手烟暴露都可能成为诱因。
4、免疫力下降是“内因”: 熬夜、疲劳、压力大(如小张近期工作繁忙)等因素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给了病原体可乘之机。
三、 急性支气管炎是如何发生的?(发病机制)
当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或刺激性气体接触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后:
1、粘膜损伤: 病原体直接损伤粘膜细胞,或刺激物引发炎症反应。
2、炎症反应启动: 身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大量炎症细胞(如白细胞)聚集到受损部位。
3、水肿与分泌物增多: 炎症导致粘膜血管扩张、渗出增加(水肿),同时粘液腺分泌大量粘液(痰液)。这就像支气管壁“肿了”并“流鼻涕”了。
4、纤毛功能受损: 支气管内壁的纤毛(负责清扫垃圾)功能下降,痰液排出困难。
5、神经敏感: 炎症刺激使得支气管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变得异常敏感,稍有刺激(如冷空气、说话、深呼吸)就引发剧烈咳嗽反射,试图清除痰液和刺激物。
四、 如何识别急性支气管炎?(症状与体征)
小张的症状非常具有代表性:
1、核心症状:
咳嗽: 这是最突出、几乎必然存在的症状。初期常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转为咳痰(白色粘痰多见,后期或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变黄变稠)。
咳痰: 痰量可多可少。
2、伴随症状(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鼻塞、流涕。
咽痛、声音嘶哑。
低热或中度发热(通常不超过38.5°C)、畏寒(寒战少见)。
胸闷、胸骨后疼痛(剧烈咳嗽引起)。
乏力、肌肉酸痛。
3、医生检查(体征):
听诊: 肺部听诊是医生诊断的关键。医生会在小张的前胸后背仔细听呼吸音,通常可能听到呼吸音增粗,有时能听到散在的、不固定的干啰音(像吹口哨的“哮鸣音”或像打鼾的“鼾音”)或湿啰音(像水泡破裂的“水泡音”),这些声音在咳嗽后可能减少或消失。这不同于肺炎,肺炎常能在固定部位听到湿啰音。
通常没有明显的呼吸急促、缺氧表现(如口唇发紫)。
五、 严重程度如何?
1、绝大多数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像小张一样,属于轻中度:
虽然咳嗽剧烈、影响生活(尤其睡眠),但全身症状相对较轻(无持续高热、严重乏力)。
肺部没有持续固定的湿啰音。
无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
咳嗽可能持续 1-3周,甚至少数人可达4周或更久,但总体呈逐渐减轻趋势。
2、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可能提示更严重疾病如肺炎):
持续高热(>38.5°C超过3天)或反复高热。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呼吸困难、胸痛明显。
精神萎靡、食欲极差。
咳大量黄脓痰或痰中带血。
医生听诊发现肺部固定部位的湿啰音。
出现以上任何一点,都应立即就医。
六、 需要做哪些检查?(特异性检查结果)
对于像小张这样症状典型的轻中度急性支气管炎患者:
1、血常规: 通常不是必须的。如果做了,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时可能明显升高(但细菌感染在急性支气管炎中少见)。
2、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通常不高或仅轻度升高(显著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
3、胸部X光片(胸片): 最重要! 当医生怀疑肺炎或症状较重时(如出现上述危险信号),会安排胸片检查。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胸片结果通常是正常的,或者仅有肺纹理增粗(支气管壁增厚的表现)。胸片的主要目的是排除肺炎。
4、病原学检查(如咽拭子、痰培养): 对普通门诊患者通常不做,因为大多数是病毒,且结果对治疗决策影响不大(除非怀疑流感或百日咳等特殊病原体)。
七、 如何治疗?(主要治疗手段与药物)
治疗的核心是缓解症状、保证休息、等待自愈。
1、充分休息,保证睡眠: 这是身体恢复的基础。
2、多喝温水: 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3、保持空气湿润: 使用加湿器(注意清洁)或吸入温热蒸汽(如浴室蒸汽),能湿润气道,缓解咳嗽。
4、避免刺激: 严格戒烟,远离二手烟;避免接触冷空气、油烟、粉尘等刺激物。小张在医生建议下,注意了办公室空调温度,并戴了薄口罩通勤。
5、对症药物治疗(缓解不适):
止咳药:
中枢性镇咳药(仅用于剧烈干咳影响休息时): 如氢溴酸右美沙芬(非处方药)。含可待因的止咳药需医生处方,且因其成瘾性等问题,一般不作为首选。
外周性镇咳药/祛痰药(更常用): 如复方甘草合剂、愈创甘油醚。这类药物能稀释痰液或促进纤毛摆动,帮助排痰。咳嗽有痰时,不宜强力镇咳,以免痰液滞留。
祛痰药: 如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溴己新、厄多司坦等,能降低痰液粘稠度,使之易于咳出。小张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了盐酸氨溴索片。
解热镇痛药: 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缓解鼻塞流涕: 可使用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或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6、抗感染药物(非常规使用):
抗病毒药: 普通病毒感染无特效药。明确诊断流感且在早期(48小时内),可使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抗生素: 绝大多数急性支气管炎不需要抗生素! 因为主要病原是病毒,抗生素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增加副作用风险和导致细菌耐药。仅在临床高度怀疑或证实存在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或百日咳杆菌感染,或存在明确的继发细菌感染证据(如咳大量黄脓痰且持续加重、血象CRP/PCT显著升高等)时,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美国胸科学会(ATS)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均强烈反对对无并发症的急性支气管炎常规使用抗生素。
7、中医药治疗(需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急性支气管炎多属“外感咳嗽”,根据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证型选用方药。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常用中成药(举例):
风寒咳嗽:通宣理肺丸(口服液)、风寒咳嗽颗粒。
风热咳嗽:急支糖浆、肺力咳合剂、川贝枇杷露(膏)、桑菊感冒片。
风燥咳嗽:秋梨润肺膏、川贝雪梨膏。
痰热咳嗽:复方鲜竹沥液、橘红痰咳液。
中药汤剂: 更具个体化,效果可能更好,但需专业中医师开方。
八、 如何预防?(预防措施与生活注意事项)
小张的经历提醒我们预防很重要:
1、增强免疫力:
均衡营养: 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尤其是VC、VD)、矿物质摄入。
充足睡眠: 避免长期熬夜。
适度锻炼: 规律进行中等强度运动。
管理压力: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
2、切断传播途径:
勤洗手: 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彻底洗手,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打喷嚏咳嗽后、饭前便后。无洗手条件时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呼吸道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完全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弃并洗手。
佩戴口罩: 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或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公交地铁、医院)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接触: 尽量远离正在咳嗽、打喷嚏的感冒患者。
3、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 每年接种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包括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最有效的方法。推荐6月龄以上人群,尤其高危人群(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接种。
肺炎球菌疫苗: 主要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等严重感染,对预防支气管炎本身作用有限,但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有益。
4、避免刺激物: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烟草烟雾是强烈刺激物,显著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
防护粉尘/化学气体: 工作或生活环境中有相关暴露时,务必做好有效防护(如佩戴防尘口罩)。
5、生活注意事项(病中及恢复期):
饮食: 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避免辛辣、油腻、过甜食物刺激咽喉。多喝温水。
休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保暖: 注意增减衣物,尤其保护颈部和前胸后背,避免受凉。
环境: 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湿润、温暖。
小张的故事告诉我们,急性支气管炎常常是感冒的“延续”,以迁延不愈的咳嗽为主要表现,绝大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治疗关键在于缓解症状(如止咳化痰)、充分休息、多喝水和避免刺激。切记不要滥用抗生素! 预防则重在增强体质、注意手卫生和呼吸道礼仪、接种流感疫苗以及严格戒烟。如果咳嗽持续超过3周不缓解,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胸痛、精神差等危险信号,务必及时就医,排除肺炎等其他疾病。了解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个常见的呼吸道“小麻烦”,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