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控制哮喘不好?先看一下这些关键因素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5-07 06:40 阅读量3190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是世界哮喘日。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约有3.39亿哮喘患者,其中不少人面临哮喘控制不佳的困扰。以下从病因、治疗、日常管理三方面分析可能的原因,并给出科学建议。




一、哮喘控制不佳的核心原因


(一)病因未明确或病情评估不足


 1、过敏原持续暴露: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未有效规避,导致气道反复炎症。


 2、特殊类型哮喘漏诊:如咳嗽变异性哮喘、运动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等,未针对性治疗。


 3、合并其他疾病: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症状。


 (二)治疗方案不合理


 1、药物选择不当:

     误用口服激素(如长期用泼尼松)替代吸入激素,副作用大且控制效果差。

     仅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缓解症状,未联合抗炎药物(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


 2、用药方法错误:

     吸入装置使用不当(如干粉吸入剂未充分吸气),导致药物沉积率不足。

     擅自减药或停药,尤其在症状缓解后(哮喘需长期规范治疗)。


 3、剂量调整不及时:

     季节变化、感染等诱因下,未根据病情动态调整药物剂量。


(三)日常管理疏漏


 1、依从性差:忘记用药、不规律监测峰流速(PEF)。


 2、环境控制不足:室内湿度>60%易滋生尘螨,未使用空气净化器或除螨设备。


 3、心理因素影响:焦虑、压力可通过神经-免疫机制加重气道高反应性。


二、科学控制哮喘的关键措施


 (一)精准诊断与评估


     建议至呼吸专科就诊,完善过敏原检测、肺功能检查、FeNO(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明确哮喘表型及炎症类型。


 (二)规范化药物治疗


 1、首选吸入疗法:

     轻度持续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氟替卡松,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如沙美特罗(需用复合制剂如舒利迭、信必可等)。

     重度哮喘:可加用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针对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如美泊利珠单抗,针对EOS增高性哮喘等)。


 2、急性发作处理:随身携带沙丁胺醇气雾剂,发作时按需吸入,若1小时内未缓解需急诊就医。


 (三)全周期管理要点


 1、环境干预:

     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上用品,减少尘螨;

     花粉季关闭门窗,外出佩戴防过敏口罩。


 2、症状监测:每日早晚记录PEF值,若<个人最佳值的80%,提示需调整治疗。


 3、患者教育:参加医院哮喘管理课程,学习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如“三步法”:摇匀→呼气→深吸气屏气10秒)。


三、常见误区提醒

 

误区1:“哮喘发作时才用药,不喘就停药”

正解:哮喘是慢性炎症性疾病,需长期使用ICS控制气道炎症,擅自停药易导致急性加重。

 

误区2:“吸入激素副作用大,能不用就不用”

正解:吸入激素局部作用于气道,全身副作用极小(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可通过吸药后漱口预防)。

 

四、何时需调整治疗方案?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2周内复诊:

     每周≥2次哮喘症状发作,或夜间憋醒>2次/月;

     急性发作需急诊就医或住院;

     肺功能检查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持续低于预计值的80%。

 

哮喘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80%以上患者可实现“临床控制”(无日间症状、夜间不憋醒、无需急救药物)。今年世界哮喘日主题为“全面关爱每一位哮喘患者”,呼吁患者及家属重视规范治疗,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远离反复发作的困扰。


提示:如需调整用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增减药物。关注呼吸健康,从精准控喘开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