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不是睡得香——全面解读睡眠打鼾的隐患与科学应对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4-25 10:51 阅读量3091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睡眠打鼾是非常常见的症状,有儿童睡眠打鼾,有青年人睡眠打鼾,尤其是中老年人睡眠打鼾更是多见,绝大部分人对睡眠打鼾认识不足,很少有人主动因睡眠打鼾来医院就诊。本篇科普将为你普及睡眠打鼾相关医学知识。




一、人为什么会打鼾?


打鼾(俗称“打呼噜”)是睡眠时呼吸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振动周围软组织(如软腭、舌根)发出的声音。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常见诱因包括:


1、生理因素:肥胖(颈部脂肪压迫气道)、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舌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等。


2、生活习惯:饮酒、服用安眠药(导致肌肉松弛)、仰卧睡姿。


3、年龄因素:中老年人因肌肉松弛,气道更易塌陷。


科学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3)指出,打鼾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典型症状之一。


二、不同年龄段打鼾的常见疾病与危害


1. 儿童打鼾

①常见疾病: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肥胖。

②危害:

发育迟缓:长期张口呼吸导致“腺样体面容”(面部畸形)、牙齿排列不齐。

认知下降:睡眠缺氧影响脑功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心肺负担:严重者可引发肺动脉高压。

文献支持:《中华儿科杂志》研究显示,约10%儿童因腺样体肥大导致睡眠打鼾。


2. 青少年及中青年打鼾

①常见疾病:鼻窦炎、扁桃体炎、肥胖或OSA。

②危害:

日间嗜睡:增加交通事故风险(研究显示OSA患者车祸风险高3倍)。

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风险升高。


3. 中老年人打鼾

①常见疾病:OSA、慢性鼻咽炎、咽喉肌肉松弛。

②危害: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卒中风险增加(OSA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

认知障碍:长期缺氧加速老年痴呆进程。


三、如何检查与诊断?


1、多导睡眠监测(PSG):金标准,可记录呼吸暂停次数、血氧饱和度等,确诊OSA。


2、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居家初筛,适用于轻症患者。


3、影像学检查:CT或鼻咽镜评估气道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


四、治疗方式:从调整生活方式到手术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减重:BMI每降低10%,OSA严重度减少26%。

侧卧睡眠:减少舌根后坠。

口腔矫正器:适用于轻中度OSA,前移下颌扩大气道。


2. 呼吸机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①适用人群:中重度OSA(AHI≥15次/小时)、合并心血管疾病者。

②呼吸机类型选择:

单水平呼吸机(CPAP):恒定压力,适合大多数患者。

双水平呼吸机(BiPAP):吸气/呼气压力不同,适合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需高压力者。

③长期使用安全性:研究证实,规范使用呼吸机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副作用仅限鼻干、局部皮肤压痕。


3. 手术治疗

①适应症:明确解剖结构异常(如鼻息肉、扁桃体Ⅲ度肥大)。

②常见术式:

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儿童首选。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切除多余软腭组织。

颌面外科手术:严重下颌后缩者。


五、呼吸机使用注意事项


1、定期清洁:避免细菌滋生引发肺炎。


2、压力调节:初始使用可能不适,需逐步适应。


3、面罩适配:漏气会影响疗效,可更换硅胶垫或调整头带。


打鼾绝非“睡得香”,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儿童打鼾可能影响一生健康,成人打鼾则与猝死风险相关。建议长期打鼾伴白天嗜睡者尽早就医,通过睡眠监测明确病因,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ICSD-3, 2014.

2、《中华儿科杂志》, 2018, 56(9): 654-658.

3、Tregear S, et al. Sleep, 2010.

4、《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2019, 73(8): 982-992.

5、AASM临床指南, 2021.

6、《柳叶刀呼吸医学》, 2016.

7、《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9, 380(24): 2319-2331.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