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腹痛,警惕腹部脂膜炎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3-01 22:45 阅读量3238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脂膜炎是一种以皮下脂肪组织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或炎症性疾病的范畴。其本质是脂肪细胞变性、坏死,伴随炎性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可累及皮肤、内脏脂肪或全身多个部位。以下是关于脂膜炎的详细解析:

1. 定义

腹部脂膜炎是发生在腹部皮下脂肪层的炎症性疾病,属于脂膜炎的一种类型。其核心病理特征为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可伴随血管炎或纤维化。

2. 病因

腹部脂膜炎的病因复杂,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①感染:细菌(如链球菌)、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结节病等。

③外伤或医源性因素:腹部手术、外伤、注射(如胰岛素)后局部反应。

④代谢异常:胰腺疾病(胰腺炎或胰腺癌导致脂肪坏死)、高脂血症。

⑤药物反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如异烟肼)或化疗药物。

⑥特发性:部分病例无法明确病因,称为特发性脂膜炎(如Weber-Christian病)。

3. 临床表现

①局部症状:

皮肤改变:红斑、肿胀、触痛,后期可能出现皮下结节或斑块(直径1-5 cm,质硬、可活动)。

结节可能破溃,流出油性液体(脂肪坏死)。

部分患者伴局部皮肤凹陷(脂肪萎缩)。

②全身症状:

发热、乏力、体重下降。

腹痛(炎症累及腹膜或深部组织时)。

关节痛、肌肉痛(合并自身免疫病时)。

4. 诊断方法

①病史与查体:询问感染史、用药史、外伤或手术史,检查皮下结节特征。

②实验室检查:

炎症指标:ESR、CRP升高。

自身抗体:ANA、抗dsDNA(排查自身免疫病)。

感染筛查:血培养、病毒血清学检测。

代谢检查:血脂、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排查胰腺疾病)。

③影像学检查:

超声:评估皮下脂肪层水肿、结节边界及血流。

CT/MRI:观察深部脂肪组织受累情况,排除腹腔内病变。

④病理活检(确诊依据):

镜下可见脂肪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晚期纤维化或钙化。

5. 鉴别诊断

①其他脂膜炎:结节性红斑(多累及下肢)、狼疮性脂膜炎(伴盘状红斑)。

②感染性蜂窝织炎:边界不清的红肿热痛,无皮下结节。

③肿瘤:淋巴瘤或转移癌的皮下浸润(需活检鉴别)。

6. 治疗

根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方案:

①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如头孢类),真菌感染用抗真菌药。

②免疫调节治疗: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1 mg/kg/d)快速控制炎症。

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用于激素无效或依赖者)。

③对症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疼痛和炎症。

局部冷敷或外用激素减轻肿胀。

④病因处理:

停用可疑药物。

控制高脂血症(他汀类药物)或胰腺疾病。

⑤手术干预:结节破溃或继发感染时需清创。

7. 预后与随访

①预后:

多数患者经治疗2-4周症状缓解,但易复发。

合并胰腺疾病或自身免疫病者可能迁延不愈。

②随访建议:

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

长期监测潜在疾病(如SLE、胰腺功能)。

8. 患者教育

①生活方式:低脂饮食(尤其高脂血症患者)、避免腹部外伤。

②自我观察:发现新发皮下结节或发热及时就医。

③药物管理:勿自行停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防止反跳。

腹部脂膜炎需结合多学科评估,确诊依赖病理活检。治疗需个体化,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但需警惕潜在系统性疾病的影响。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