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交替之际,气温骤降、空气干燥,流感病毒便如约而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亿人感染流感,其中重症患者高达300万~500万例。在我国,流感高峰期常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面对这场看不见的病毒战争,普通人该如何科学防护?这篇文章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你拆解流感的传播奥秘和防护要点。
一、流感为何总在冬季“刷存在感”?
流感病毒就像一位“环境适应大师”,低温干燥的冬季正是它的主场。有研究发现,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病毒飞沫中的水分蒸发更快,形成更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传播距离也更远,此外,寒冷天气下人体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鼻腔血管收缩导致纤毛运动减弱,病毒更容易突破防线。
小知识: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如H1N1、H3N2)变异能力强,常引发大范围流行,通常发生的流感流行多为甲型流感。
二、流感和普通感冒,别再傻傻分不清!
很多人认为流感只不过是“严重的感冒”,这种误解可能延误治疗时机。通过以下对比,快速区分什么是流感?什么是普通感冒?
三、科学防护8大核心要点
1.口罩选择有讲究,别让防护变形式
佩戴的口罩有两种可以选择,一种是医用外科口罩,另一种是N95/KN95口罩。
①医用外科口罩:平时我们佩戴的医用外科口罩,在日常通勤、超市购物等场景时,已足够起到防护作用,但需要注意,每4小时或口罩潮湿后,需要立即更换。
②N95/KN95口罩:当我们需要去医院、或在密闭的车厢等高风险场所时,最好需要佩戴N95/KN95口罩,N95/KN95口罩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性能更佳,但长时间佩戴可能有憋闷感,同样需要定时更换。
佩戴口罩需要掌握正确戴法,佩戴中需要注意:按压鼻夹→下拉至下巴→检查密合性,摘口罩时只触碰耳绳,避免触碰颜面部。
2. 洗手不是冲水,记住“七步口诀”
掌握洗手的关键时机:饭前便后、摸脸前、摘口罩后、接触公共物品(电梯按钮、门把手)后,在上述几个关键时机均需要认真洗手。
正确的洗手还需要掌握七步洗手法:内(掌心)→外(手背)→夹(指缝)→弓(指关节)→大(拇指)→立(指尖)→腕(手腕),全程不少于20秒。
记住科学洗手并不简单,平时洗手最好能够做到按上述方法进行洗手,养成习惯,可以更大的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如果不方便清水洗手时,还可以采取替代方案:随身携带含60%-80%酒精的免洗凝胶,按七步洗手法搓手至完全干燥。
3. 社交距离≠社恐,安全距离这样把控
1米法则: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咳嗽/打喷嚏时退至2米外,有症状者应居家休息,减少传播风险。
电梯礼仪:用纸巾/钥匙按按钮,避免高峰时段挤电梯。
聚会新规:流感高发期减少聚餐,改用线上会议或分餐制。
4. 免疫力是最好的“防护服”
强化营养的补充:每天1个鸡蛋+200g瘦肉补充蛋白质,柑橘、猕猴桃、西兰花补充维生素C,每周吃2次深海鱼(三文鱼、鲭鱼)补充维生素D。
注重睡眠管理:成年人保证7-9小时深度睡眠,儿童及青少年需更长时间,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营造黑暗环境,睡前避免喝茶及咖啡等。
坚持适度运动:每周5次30分钟快走、慢跑或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后着凉。
5. 接种流感疫苗:给免疫系统装上“预警雷达”
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每年10-11月(南方可延长至次年1月)。
接种流感疫苗重点推荐人群:
①6月龄-5岁儿童
②60岁以上老人
③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哮喘等)
④医务人员、教师等高风险职业者
常见的疑问:
❓“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冒?”→ 疫苗只防流感病毒,不防普通感冒。
❓“鸡蛋过敏能打吗?”→ 现有疫苗多采用无蛋工艺,具体咨询专科医生。
6. 家庭防护:把病毒挡在门外
居住的房间每日通风:上午10点、下午3点各开窗30分钟,形成对流。
房间重点消毒区域:门把手、电灯开关可以用75%酒精擦拭,手机、钥匙用紫外线消毒盒进行消毒,卫生间经常使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外出回家后衣物外套悬挂通风处等。
7. 症状识别及监测:抓住黄金48小时
警惕发热(≥38℃)、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典型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呕吐或腹泻。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或高危人群(如老人、孕妇)感染,需尽早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流感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切勿自行服用;退烧药需按剂量使用,儿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用药提示:奥司他韦需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使用。
8. 避开防护误区,这些谣言别信!
❌“喝板蓝根/维生素C泡腾片预防”→ 无科学依据
❌“熏醋消毒”→ 浓度不足反刺激呼吸道
❌“流感就是着凉,捂出汗就好”→ 可能引发脱水
❌“去年打过疫苗,今年不用打”→ 病毒变异需每年均需要接种
四、特殊人群防护指南
1. 孕妇:优先选择注射灭活疫苗,如果出现低热及时物理降温,避免自行用药,尽快就医。
2.老年人:接种疫苗后留观30分钟,合并高血压者需要注意监测。
3. 儿童: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复方感冒药,发热期间少量多次补充电解质水,必要时及时就医。
防治流感,预防胜于治疗,行动就在当下。流感虽然来势汹汹,但科学的防护措施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记住,每一次正确洗手、每一针及时接种的疫苗、每一个规范佩戴的口罩,都是为自己和家人筑起的安全屏障。让我们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平稳度过每一个流感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