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4-07-12 06:35 阅读量695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接受放化疗者及肿瘤患者等,尤以艾滋病患者感染肺孢子菌肺炎最多见。


一、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胸片表现可分为5种类型,间质型、肺泡型、间质-肺泡型、肺囊型和蜂窝型,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间质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粟粒状结节、网状、结节样或网状结节样病变等间质浸润;


(2)肺泡型:表现为支气管含气征或聚集的肺泡浸润,有絮状渗出性改变;


(3)间质-肺泡型:兼具上述两种征象特点;


(4)肺囊型:表现为单个直径≥1cm 的薄壁含气囊腔;


(5)蜂窝型:表现为多个被粗网格分隔的直径>1cm的含气囊腔。


一般情况下,多数患者X线胸片表现为双侧浸润,多种病变类型可复合存在,且可同时累及肺中心和肺边缘。


二、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胸部CT表现可分为5种类型,磨玻璃型、斑片型、间质型、囊变型和弓月征,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磨玻璃型(边缘、弥漫性和/或镶嵌图案):为肺孢子菌肺炎最具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表现为双肺均匀弥漫的肺透亮度下降、肺密度增高,呈磨砂玻璃样,但无掩盖肺血管的轮廓,其间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呈地图状分布,多位于肺门周围的中心肺区,有融合倾向;


(2)斑片型:表现为双侧不均匀斑片状模糊阴影,边界不清,多数由弥漫的磨玻璃密度影发展而来,伴有小叶内间隔和肺泡间隔内炎细胞浸润引起的间隔增厚,多发生于肺段或亚段,分布不规则,病变区域可与正常肺野交错存在,呈“马赛克样”或“碎石路征”;


(3)间质型:表现为双侧不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弥漫网状或网织结节影,双侧间质纹理增多,最初为二级小叶间隔增厚,可伴有小叶中心性结节、树芽征、肺部纤维化等改变,晚期可合并实变;


(4)囊变型:表现为多发薄壁囊变影,是一种由于肺泡、肺间质性炎症和纤维化导致的肺部结构重塑而形成囊状或蜂窝状改变,多为无内容物的气囊腔,可相互融合,多分布于两肺上叶或肺周边,也可发展至整个肺实质的囊性改变,周边常伴不同程度的磨玻璃影,部分胸膜下气囊破裂可能引起气胸。


(5)月弓征:是指病变早期或进展期在胸膜下正常肺组织形成的新月形或弓形清晰区,代表尚未受累的肺外周组织,对肺孢子菌肺炎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


肺孢子菌肺炎影像学表现呈多样化,不同患者可有不同表现,即使是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也会有多种影像表现形式,掌握肺孢子菌肺炎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结合患者的病史,可以做出临床诊断。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