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对缓脉?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4-06-28 05:48 阅读量1626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相对缓脉是一个专用的医学术语,是指患者在发热时,患者脉搏的频率变化没有与体温的升高成比例增多。


正常人出现发热时,体温每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15-20次,主要是由于体内神经调节所致。


正常人的体温为37.2℃以下,37.3℃及以上称为发热;正常人脉搏为60次/分~100次/分。




如果一个人发热39.0℃,脉搏应该达到90次/分~100次/分,如果患者脉搏仅有70~80次/分,体温增加了2℃,脉搏没有跟随着增加30~40次/分,这时患者的脉搏就称为相对缓脉。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人的心率与脉搏的频率是一致的,但是,房颤的患者存在脉搏短促,即脉搏的频率少于心率的次数,要注意识别。


相对缓脉在临床上常见于一些特殊疾病,也是临床医生观察患者发热与脉搏变化情况,掌握重要临床信息,推断患者可能是哪一类疾病的重要技能。


相对缓脉常见疾病主要有:


1、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军团菌感染:有非肺炎型军团菌病和肺炎型军团菌病两种,肺炎型军团菌病也称为军团菌肺炎,是由嗜肺军团菌感染引起的肺炎。


3、Q热:是由贝纳柯克斯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可引起人类急性与慢性Q热,多发生在牧场、农场、屠宰场、皮革加工厂、农贸市场等单位。


4、鹦鹉热: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患者常有接触鹦鹉、鸽子、鸟类等病史。


5、支原体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人群,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聚集性。


相对缓脉是一种重要的体征,临床医生需要仔细查体,认真辨别才能发现,也是一些疾病重要的诊断依据,不容忽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