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带状疱疹,可以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4-04-13 17:37 阅读量853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带状疱疹是在中老年人高发的疾病,常伴随带状疱疹后神经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重要措施,已成为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成人疫苗接种及免疫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状疱疹疫苗在全球的使用经验: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和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目前已在全球62个国家获批,截至 2021年2月,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在全球已接种5100万剂次。在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已获批的36个国家中,已有10个国家对带状疱疹疫苗进行指南推荐,其中7个国家优先推荐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

1. 接种人群:推荐年龄在50岁及以上且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无论个体是否有水痘感染史或接种水痘疫苗)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由于带状疱疹存在复发的可能性,有带状疱疹及PHN病史的成人可接种两剂次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既往接种过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的成年人,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后抗IgE抗体滴度和IgE 特异性 CD4+T 细胞数均显著增高,考虑到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保护效力的下降和随年龄增长发生带状疱疹风险的增加,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受种者可能会受益于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疫苗接种。

2. 禁忌证: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和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均不可应用于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有严重过敏反应史者。②考虑到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是减毒活疫苗,不推荐用于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

3. 给药途径和剂次: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仅限肌肉注射,首选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完整免疫程序为两剂,接种第1剂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后间隔2~6个月接种第2剂。若未能在6个月内接种第2剂,可考虑在第1剂接种后12个月内完成第2剂接种,无需重新接种。因疾病或治疗而出现或可能出现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接种者,推荐在第1剂接种后1~2个月内接种第2剂。

4. 注意事项:

(1)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并不能治疗带状疱疹或PHN,不应在带状疱疹的急性发作期间接种;

(2)有急性症状的患者(如发烧、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等)应延缓接种;

(3)妊娠期和哺乳期应延迟接种。如果在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RZV,不推荐仅因接种疫苗而采取特别医学措施如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

(4)两种及以上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应间隔≥28天进行接种。非减毒活疫苗对接种间隔不作限制,但为方便区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推荐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与其他疫苗间隔14天进行接种。

5. 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可引起接种部位或全身不良事件

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78.0%)、发红(38.1%)和肿胀(25.9%),轻者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局部清洁和预防感染即可,重者可给予冷敷;最常见的全身反应是肌痛(44.7%)和疲乏(44.5%),其次是头痛(37.7%)、寒颤(26.8%)、发热(20.5%)和胃肠道症状(17.3%)。

局部和全身反应大多为轻中度,持续时间短暂(中位持续时间为≤3天),对症处理即可。

6. 殊健康状况人群的接种建议:

鉴于常见慢性基础疾病是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因素,接种两剂次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因此对年龄≥18岁的患者,下列情况在知情同意、权衡利弊下可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

(1)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患者;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患者;

(3)其他免疫低下人群如肿瘤患者、移植受者、HIV感染者等;

(4)正在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20mg/天或同等剂量或使用吸入/局部类固醇等)的患者;

(5)正在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

接受免疫抑制剂患者建议在治疗前至少14天或化疗后≥3个月接种第1剂疫苗。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