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王丽君医生 发布于2019-10-29 16:25 阅读量7384

本文转载自中国妇产科网

根据我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年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人工流产963万,占同年全国计划生育手术的50.6%。我国人工流产的现况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工流产总数居高不下,并有潜在增长的趋势。

二、年轻、未育的比例高,一些汇总文献的数据显示,25岁以下妇女的比例达47.5%,其中未育妇女比例高达49.7%,首次妊娠人工流产的比例为35.8%。

三、重复流产率高(55.9%),且间隔时间短。


WHO《安全流产临床实践手册》、美国计划生育学会、美国国家流产联盟(NAF)及加拿大妇产科学会均推荐人工流产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术后生殖道感染。

目前,国内关于人工流产手术是否应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如何应用尚有争议,缺乏规范化。

中华妇产科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基于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规范和研究进展,制定“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供临床参考。


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

1.在未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人工流产手术后上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为5%~20%,且随着人工流产手术次数的增加,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据报道,在早期妊娠人工流产手术后发生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率为0.01%~2.44%。流产后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包括宫腔宫颈粘连、输卵管梗阻及慢性盆腔痛等,再次妊娠可能发生如异位妊娠、自然流产及胎盘粘连或植入等异常情况,不仅严重损害女性生育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2.人工流产手术属于清洁-污染手术。阴道内存在大量寄植菌群,非致病性、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属占主要地位,其他多种可能致病的细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占比数量较少。术前和术中进行的消毒虽然能减少微生物的浓度,但不能达到灭菌。子宫颈管具有屏障功能,能防止正常情况下无菌的上生殖道被阴道动态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感染,人工流产手术可破坏此屏障,给阴道细菌侵犯上生殖道提供机会。因此人工流产手术无法完全避免术后的感染。

所以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是必要的,建议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


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减少子宫内膜的感染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输卵管、卵巢、盆腔及全身性感染。

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预防手术部位即子宫内膜的感染或全身感染,需依据阴道和宫颈感染或可能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选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人工流产手术引发的生殖道感染主要为上生殖道感染,表现为PID。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性传播疾病诊治规范中指出,PID的主要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需氧菌、厌氧菌、病毒和支原体等也参与PID的发生。大量证据表明,约10%~35%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患者在人工流产手术后发生子宫内膜炎,而无宫颈感染的发生率仅为2%~10%。

我国住院治疗的PID患者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因此,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选择能够覆盖盆腔的需氧菌、厌氧菌及性传播病菌如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的抗菌药物。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建议选择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阿奇霉素。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为24h,必要时延长至48h。


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分层管理

1.人工流产手术后发生上生殖道感染的高危人群

人工流产手术后发生上生殖道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术前1月内诊断的生殖道感染者、性传播疾病高风险人群(年龄≤25岁、新性伴或多性伴者、性伴患有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有粘液脓性分泌物者、PID病史者及性传播感染疾病患者)。

2.人工流产手术前下生殖道分泌物检查

非高危人群人工流产手术前应行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查,包括清洁度、滴虫、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检查阳性者给予规范化治疗。

高危人群推荐除了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还应该筛查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检测阳性者给予规范化治疗。

3.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法

术前选用单次单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首选口服给药,可酌情静脉给药,如应用麻醉镇痛技术实施的人工流产手术,口服给药时机为术前1~2h,静脉给药时机为术前0.5~2h。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