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逐渐学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支配、调节、控制自己的动作,灵活运用小肌群和大肌群的能力得到改善,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有了提高,并形成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和技巧。
因此,在教育中,让儿童多动手多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直立行走,才使人的双手得到解放,从而促进了人脑的高度发展。
婴儿精细动作的发育,主要指婴儿手的动作发育。手的动作发育对认知功能发育具有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手的发育,使婴儿逐步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婴儿开始把手作为认识器官,感觉外界事物某些特性的工具,还可以促进手和眼的协调活动,为具体形象思维及概念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有研究表明,在手的不同使用方法情况下,大脑皮质的血流量明显不同,提示手部动作对大脑的活性化程度有影响。
比较手指的屈伸或抓捏动作,发现以拇指为主的其他四指的顺序动作或手指的弹钢琴动作会促使脑血流量明显增多。
因此,尽量采用可以促进大脑和手指功能相互发育的动作,既能提高大脑功能,又能促进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发育。
婴儿动作发育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骨骼肌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婴儿动作发育与婴儿身体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
动作发育始于新生儿的非条件反射和随之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动作发育为认知功能发育创造条件。
婴儿身体发育有先后顺序,动作发育中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早期的动作发育水平标志着认知功能发育水平,在婴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发育是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动作发育过迟,意味着将来智力发育可能存在障碍。
幼儿园的音乐、美术等教育活动有效地发展了手部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如:小班幼儿能按音乐的节拍做吹喇叭、开火车、小鸟飞等模仿动作,也能做拍手、点头等基本动作;中班幼儿能做手腕转动等基本动作,能按音乐的变化灵活地变换动作;大班儿童能按音乐节奏协调地做动作,能较熟练地使用几种打击乐器。
但和大肌群的动作发展相比较,儿童的手腕和手指等部位的小肌群的发展相对较慢,动作的协调、控制能力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
幼儿期的认知发育建立在婴儿的认知发育基础上,又受到身体的继续发育、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改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正常生理发育使蹒跚学学步的婴儿变成手脚灵活、动作协调的幼儿和学前儿童。
幼儿和学前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进行比较精确的辨别,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外界,丰富自己的感知。
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言语能力较婴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的初步发展。
动作发育对儿童的个性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动作发育较好的儿童也容易更好的与同伴交往,易受到好评,增强自信心。
通过动作,儿童与客观世界建立了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了自我和客体概念,并产生了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的分化。
同时,社会性和情感也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为进入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育及进入学校开始正规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动作对于儿童的认知功能发育既有诱导作用,又有促进作用。
学习训练在早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较差,但比不训练要好。因此,应该早期开始注意婴儿动作发育训练。
此外,动作训练应当在认知活动中进行,按照动作发育的常模年龄有计划进行。进行训练时,应当考虑孩子的实际年龄与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